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供求体系动态平衡问题研究

被引:4
作者
刘立峰
机构
[1]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
关键词
供求平衡; 供给结构; 需求结构; 投资; 消费;
D O I
10.16304/j.cnki.11-3952/f.2019.08.002
中图分类号
F121 [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供求平衡既反映在总量上,体现为社会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也反映在结构上,体现为社会产品供给体系内部与需求体系内部各子系统的平衡。供求体系动态平衡具有平衡的相对性、供给的先导性、双向的互动性、市场的决定性和政府调控的重要性等特征。供求失衡更多是通过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近年来,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的效果,较好地改善了供求关系,但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供求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仍然在相关领域普遍存在。要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供需两端发力,解决供需动态平衡的问题。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需要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消费升级、科技创新形成新动能、投资补短板等的全面调整。对供求体系失衡进行调节的机制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靠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微观主体行为,二是靠政府政策调控,三是靠体制改革。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与供求新平衡 [J].
刘尚希 ;
苏京春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8, (02) :110-118
[2]   基于马克思供求理论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讨 [J].
钱方圆 ;
韦向阳 ;
吴薇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1) :95-98
[3]   供给学派并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 [J].
童行健 .
经济研究导刊, 2016, (10) :1-4+25
[4]   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比较 [J].
张宪昌 .
理论视野, 2016, (02) :15-17
[5]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思考 [J].
雷珍 .
现代企业, 2009, (11) :48-49
[6]   从马克思到现代均衡:一个理论综述 [J].
徐静 ;
闫军印 .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6 (04) :42-47+59
[7]   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 [J].
余晓燕 .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1 (07) :22-23
[8]   西方供求关系理论述评 [J].
黄秋如 .
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 (01) :92-95
[9]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