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赶超的激励结构与能力积累:中国高铁经验及其政策启示

被引:111
作者
贺俊
吕铁
黄阳华
江鸿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技术赶超; 高铁; 激励; 能力积累;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8.10.016
中图分类号
F532 [中国铁路运输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82303 ; 1201 ; 0202 ;
摘要
本文把技术赶超的过程,理解为微观主体在特定的激励结构下持续开展高强度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国高铁从试验性探索、引进消化吸收、正向设计再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技术赶超过程,嵌入在中国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为高铁在21世纪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而中国的总体改革进程又为高铁产业的制度变革打开了空间,并与高铁自身的管理体制、产业组织结构等因素共同塑造了高铁的微观激励结构。这样的激励结构,不仅促使创新主体开展高强度的技术学习,而且促成了高铁有别于中国多数产业的组织间合作关系,最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作为典型的复杂产品系统,"干中学"、"用中学"和"试验中学"是中国高铁技术能力积累的核心机制,而在技术能力积累的过程中,消化吸收能力、正向设计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背后,则是高铁部门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政府在中国高铁部门创新体系中发挥了独特的、强有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铁对其他产业技术赶超的启示,绝不是泛化"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具有特定边界条件的发展模式。不考虑各产业在技术范式、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试图将高铁经验简单复制到其他产业的观点是不当,甚至是危险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91 / 20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论产品开发平台 [J].
路风 .
管理世界, 2018, 34 (08) :106-129+192
[2]   如何理解中国高铁技术赶超与主流经济学基本命题的“反差” [J].
吕铁 ;
贺俊 .
学术月刊, 2017, 49 (11) :49-57
[3]   从逆向工程到正向设计——中国高铁对装备制造业技术追赶与自主创新的启示 [J].
吕铁 ;
江鸿 .
经济管理, 2017, 39 (10) :6-19
[4]   产业政策批判之再批判与“设计得当”的产业政策 [J].
贺俊 .
学习与探索, 2017, (01) :89-96+175
[5]   正在阔步前行的中国高铁 [J].
盛光祖 .
求是, 2014, (19) :31-33
[6]  
中国高铁技术发展的源泉.[J].路风;.瞭望.2014, 01
[7]  
冲破高铁迷雾.[J].健君;.瞭望.2013, 48
[8]   The limits to specialization: Problem solving and coordination in 'Modular Networks' [J].
Brusoni, S .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5, 26 (12) :1885-1907
[9]  
Rosenberg’s “learning by using”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J].Toshihiko Mukoyama.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5, 1
[10]  
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M].高柏;李国武;甄志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978-7-5097-74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