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被引:69
作者
曹锦清 [1 ]
刘炳辉 [1 ,2 ]
机构
[1]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2]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关键词
郡县制度; 盟旗制度; 流动社会; 科层制; 国家治理体系;
D O I
10.13658/j.cnki.sar.2016.06.001
中图分类号
D691.2 [政治制度、国家机构];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1204 ; 120401 ;
摘要
中国在传统社会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郡县国家"为核心特征的国家治理体系,其以中原农耕乡土社会的"郡县制度"为主导和针对边疆游牧流动社会的"盟旗制度"为补充。"郡县国家"有四大支柱:中央集权为核心导向、文官制度为中层支撑、乡土自治为基层设计、行政区划为技术保障。"郡县国家"的静态社会治理经验至今依然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和影响力,但其在面对"流动社会"时出现了严重不适应,尤其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自主、科层僵化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就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而言,是由一个"静态社会"向"流动社会"转变,这构成了以"郡县国家"为传统的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期与根本挑战。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6+246 +24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中国·治道.[M].王绍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M].吴重庆;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  
中国县制.[M].宋亚平;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研究读本.[M].李惠斌;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6]  
游牧.[M].解志伟; 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7]  
孟子译注.[M].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8,
[8]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M].王学泰; 著.同心出版社.2007,
[9]  
人类学概论.[M].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  
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M].(俄罗斯) 巴托尔德;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