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调控: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

被引:22
作者
盛天翔 [1 ,2 ]
范从来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商学院
[2]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
关键词
信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业务; 利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4 [信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中国人民银行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对信贷量的调控主要采用间接手段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首先比较了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调节信贷规模的平均效用,整体而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比利率工具更加有效;其次通过引入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1998-2010年各类工具对信贷量的动态作用过程,探讨了不同阶段影响力不同的原因,并认为未来公开市场业务或许成为央行控制信贷供给最重要的工具,准备金工具的效果将会增强,而利率工具依然不适用于调控信贷量。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有效性分析 [J].
邓向荣 ;
杨彩丽 ;
马彦平 .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0, 31 (05) :19-23
[2]   贷款限额控制应作为明确的政策手段 [J].
黄金老 .
中国金融, 2010, (10) :34-35
[3]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J].
卢庆杰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47-56
[4]   中国银行体系贷款供给的决定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组 .
金融研究, 2003, (08) :19-35
[5]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高铁梅主编,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