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

被引:63
作者
田毅鹏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东亚社会; 新公共性; 中国; 日本;
D O I
10.15939/j.jujsse.2005.06.012
中图分类号
D731 [];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如果我们把近代以来东亚社会在建立民族国家进程中形成的以“官”为主要承载者的公共性作为东亚公共性的“典型构造”或“旧公共性”的话,那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东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背景,中日两国先后出现的见之于NPO和福利政策的非政府、非市场的“新公共性”诉求,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跨越国境的公共性构建活动,则是一种典型的“新公共性”。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进程,其进一步的成长和推进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东亚在直面公共性问题挑战的同时应努力突破欧美中心主义,充分注意东亚公共性构造转换的一系列特殊的制约限制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 [J].
李明伍 .
社会学研究, 1997, (04) :110-118
[2]  
21世纪中日经济合作与展望.[M].(日)小泽一彦;孙新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M].(日)小浜正子著;葛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  
儒家与自由主义.[M].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三联书店.2001,
[5]  
第三域的兴起.[M].李亚平;于海编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  
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M].潘乃谷;马戎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