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表温度场中主要的年代际突变及其模态

被引:61
作者
肖栋 [1 ]
李建平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全球海表温度; 滑动t检验法; 年代际突变; 年代际模态;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1.11 [温度];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用滑动t检验法对NOAA提供的改进扩展重建的全球海表温度场(1867~2005年)的年平均时间序列进行了年代际突变的定量检验。给出了几个年代际突变时期的时空分布,这些时期有:1894~1901年、1905~1909年、1920~1930年、1939~1945年、1954~1958年、1973~1979年和1994~1998年,并确定了全球海表温度年代际突变的时间,不仅发现了大家熟知的1924、1942和1976年左右的突变,还发现了1894、1907、1956年和最近的1997年的突变。分析表明,赤道太平洋和南太平洋是海温变化的敏感区的可能性较大,其次是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用合成差分析得到了全球海表温度场的年代际模态的空间分布,1895~1906年和1908~1923年、1925~1941年和1943~1955年以及1977~1996年和1998~2005年这三对模态分别在大部分海域大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反位相结构,太平洋上各个时期均表现为PDO模态,只是强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大西洋的南北结构具有不对称性,增暖占主导地位。用滑动t检验法对PDO的年代际突变的信号进行了定量的检验,发现其年代际突变的时间依次为:1908、1924、1942、1956、1976和1997年,除了1894年的突变外,其余突变年份与上述全球海表温度场的年代际突变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PDO是全球海表温度场年代际突变的重要成员之一。假如存在1997年左右的突变,1998~至今时段就是全球海表温度场一个新的年代际背景,就其年代际模态而言,目前的强度比1943~1955时段的年代际背景还要强;就PDO目前的强度来说,与1909~1923和1957~1975这两个时段的强度大体相当。
引用
收藏
页码:839 / 85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J].
黄荣辉 ;
蔡榕硕 ;
陈际龙 ;
周连童 .
大气科学 , 2006, (05) :730-743
[2]   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 [J].
马柱国 ;
黄刚 ;
甘文强 ;
陈明林 .
大气科学, 2005, (05) :671-681
[3]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 [J].
杨修群 ;
朱益民 ;
谢倩 ;
任雪娟 ;
徐桂玉 .
大气科学, 2004, (06) :979-992
[4]   20世纪全球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区域特征 [J].
江志红 ;
李建平 ;
屠其璞 ;
张强 .
大气科学, 2004, (04) :545-558
[5]   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年代际模及其演变特征 [J].
咸鹏 ;
李崇银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3, (05) :861-868+950
[6]   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 [J].
李崇银 ;
朱锦红 ;
孙照渤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02) :209-219
[7]   多尺度突变现象的扫描式t检验方法及其相干性分析 [J].
江剑民 ;
Klaus Fraedrich ;
邹耀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1) :31-39
[8]   子波变换在全球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J].
邓自旺 ;
尤卫红 ;
林振山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7, (04) :89-94
[9]   中国东部6区域近1000年干湿序列的重建和气候跃变分析 [J].
张德二 ;
刘传志 ;
江剑民 .
第四纪研究, 1997, (01) :1-11
[10]   气候突变现象的研究 [J].
符淙斌 .
大气科学, 1994, (03) :37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