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及其对我国大学的启示

被引:21
作者
范旭
张端端
林燕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合作研究; 合作机制; 国家实验室; 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9.1 [世界];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作为分析对象,对其内部和外部协同创新的实践进行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协同创新机制,为我国大学的协同创新提供借鉴。研究表明: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良好的制度环境、实验室内部的学科交叉合作、实验室与其他创新主体的技术转让、合作研究项目、共建研究机构、人员交流培训、信息与设施的共享,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其启示在于:大学的协同创新需要建立多元化、网络化的合作机制,政府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制度安排。
引用
收藏
页码:146 / 15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协同创新视阈下部属高校合作专利产出发展探析 [J].
吴伟 ;
吕旭峰 ;
余晓 .
中国高教研究, 2013, (09) :12-18
[3]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锂离子电池研究介绍 [J].
郑洪河 .
电池, 2009, 39 (01) :9-9
[6]   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问题与建议 [J].
毛昊 ;
谢小勇 .
中国科技投资, 2008, (02) :33-35
[7]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剖析 [J].
周岱 ;
刘红玉 ;
叶彩凤 ;
黄继红 .
科研管理, 2007, (06) :108-114
[8]   《拜杜法》与我国技术转移法律体系的完善 [J].
张飞鹏 ;
范旭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10) :36-39
[10]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问题探析 [J].
由长延 ;
陈灵犀 .
科学学研究, 2000, (01) :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