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三重维度

被引:6
作者
景向辉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国家安全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精神标识; 文化精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4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5 ;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同文明观之争在全球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明所呈现出的持久稳定与不断创新的有机统一、坚守自主与体现包容的有机统一、追求和平与敢于斗争的有机统一,既是植根于中华文明基因、血脉、灵魂层面的精神特质,也是植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因、血脉、灵魂层面的精神特质,同时还是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基业长青的重要“密码”。新时代的中华文明观所展现出的高度的包容与良善、非凡的韧性与坚刚,必然成为助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稳定锚”,在提供思考和解决人类发展走向等重大问题上愈加彰显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7+244 +24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内涵 [J].
景向辉 .
前线, 2022, (04) :17-20
[2]   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是百年党史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方法论 [J].
景向辉 .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2, 7 (01) :21-32+113
[3]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途径 [J].
姜辉 .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1, 28 (05) :4-9+150
[4]   汉代尚武精神的嬗变与“英雄”文化的生成 [J].
李小白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7 (01) :154-164+227
[5]   中国的国家成长“早熟论”辨析——以关系叠加为视角 [J].
徐勇 .
政治学研究, 2020, (01) :2-9+124
[6]   中国古代传统兵学和平的价值取向 [J].
林斌 .
中华文化论坛, 1998, (04) :54-59
[7]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8]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9-05-16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10]  
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