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消费与身份伦理

被引:43
作者
孙春晨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关键词
消费社会; 符号消费; 身份伦理;
D O I
10.13904/j.cnki.1007-1539.2008.01.003
中图分类号
B82-053 [道德与经济];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消费社会的特点是从"物的消费"过渡到"符号消费",消费不再是物的占有和消耗,而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大众传媒既是符号消费的技术支撑,也是消费符号的直接生产者。符号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满足人们对差异的追求、加剧社会分层、证明人们在消费社会中的身份。符号消费通过积极的关系方式和炫耀性消费来建构自我身份、强化身份伦理。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文化,催化了从众和势利式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膨胀,用符号消费确证身份伦理的努力,不仅没有展现真实的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对个体选择多样化的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消费文化.[M].(英)西莉亚·卢瑞(CeliaLury)原著;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消费文化读本.[M].罗钢;王中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趣味社会学.[M].(芬)尤卡·格罗瑙(JukkaGronow)原著;向建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文化生产.[M].(美)戴安娜·克兰(DianaCrane)著;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
[5]  
消费社会.[M].(法)让·波德里亚原著;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英)迈克·费瑟斯通(MikeFeatherstone)著;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
[8]   消费身份建构意义的伦理批判 [J].
赵玲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2006, (03) :61-65+88
[9]   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最新进展 [J].
邓晓辉 ;
戴俐秋 .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04) :2-9
[10]   炫耀消费与身份焦虑 [J].
魏红珊 .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 (01) :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