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和社会认同建构

被引:32
作者
宋辰婷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社会认同; 感性意识形态; 网络社会;
D O I
10.13796/j.cnki.1001-5019.2015.01.019
中图分类号
C912.6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050302 ;
摘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合法性认同的力量下降,社会认同的评价性要求更为强烈。在网络社会,社会认同建构的自主性开始凸现,抗争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抬头,并且已经对传统的合法性认同构成挑战。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的建构是一个组织诸意义和价值的过程,而意识形态往往在个体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网络时代开始了意识形态由理论形式向感性形式的转向。因此,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的自主性建构是以感性意识形态为内核的,而扎根于人的内心的感性意识形态赋予了网络认同不可小觑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体现在蕴藏于基层社会的巨大现实权力上。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 [J].
刘少杰 .
学术月刊, 2012, 44 (10) :14-23
[2]   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 [J].
刘少杰 .
江淮论坛, 2011, (05) :15-19
[3]   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 [J].
喻国明 .
人民论坛, 2009, (15) :21-21
[4]   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 [J].
方文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1) :89-108
[5]   “社会认同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工作坊召开研讨会 [J].
杨宜音 .
社会学研究, 2005, (04) :240-242
[6]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J].
费孝通 .
学术研究, 2003, (07) :5-9
[7]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J].
王春光 .
社会学研究, 2001, (03) :63-76
[8]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M].刘少杰;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9]  
认同的力量.[M].(美) 卡斯特 (Castells;M.) ;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  
硬权力与软权力.[M].(美)约瑟夫·S·奈(JosephS.Nye)著;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