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恢复力评估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

被引:15
作者
葛怡 [1 ]
史培军 [2 ,3 ]
周忻 [1 ]
辜智慧 [4 ]
陈磊 [1 ]
钱新 [1 ]
刘婧 [5 ]
徐伟 [2 ,3 ]
机构
[1]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4]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5]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农业保险事业部
关键词
水灾; 恢复力; 脆弱性; 风险管理; 减灾; 长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43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0837 ;
摘要
依据恢复力和脆弱性的内在联系,提出适合水灾恢复力的评估模型,并选择湖南省长沙市为研究区进行恢复力指数构建的尝试.结果表明,"每一农业人口占有耕地""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和"城乡收入水平差异"3个指标是影响研究区恢复力的关键因子.研究区水灾恢复力在1980—2006年间总体情况较为平稳,1990年的恢复力水平最低,2004年的恢复力水平最高.估算得出的2007年研究区水灾恢复力空间分布结果为芙蓉区最高,长沙县最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97 / 20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综述 [J].
孙晶 ;
王俊 ;
杨新军 .
生态学报, 2007, (12) :5371-5381
[2]   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看中国减灾战略的调整 [J].
史培军 ;
郭卫平 ;
李保俊 ;
郑璟 ;
叶涛 ;
王瑛 ;
刘婧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03) :1-7
[3]  
Fostering resilience to extreme events within infrastructure systems: Characterizing decision contexts for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J] . Timothy McDaniels,Stephanie Chang,Darren Cole,Joseph Mikawoz,Holly Longstaff.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 2008 (2)
[4]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 in ecology [J].
Beisner, BE ;
Haydon, DT ;
Cuddington, K .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3, 1 (07) :376-382
[5]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 C S Holling.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 1973
[6]  
Living with Risk: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 UN/ISDR. United Nation . 2004
[7]  
Engineering withinecological constraints. Holling C S. The NationalAcademies Press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