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15
作者
王绪鑫 [1 ]
王冀 [2 ]
向旬 [1 ]
董秀辉 [1 ]
刘宁微 [3 ]
机构
[1] 鞍山市气象局
[2] 北京气候中心
[3]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PM10; PM2.5; PM1.0; 谱分布; 颗粒物;
D O I
10.13198/j.res.2009.06.34.wangxx.006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鞍山大气成分监测站Grimm180观测的2007年颗粒物数浓度,ρ(PM10),ρ(PM2.5)和ρ(PM1.0)以及台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颗粒物数浓度的谱分布、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颗粒物数浓度谱分布符合Junge分布;参数υ与能见度呈负相关,υ值越大且PM0.45占PM10的数浓度比例小于90%,能见度较差;颗粒物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特征,ρ(PM10),ρ(PM2.5)和ρ(PM1.0)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ρ(PM2.5)/ρ(PM10)平均值为0.654,ρ(PM1.0)/ρ(PM2.5)的平均值为0.832,ρ(PM1.0)/ρ(PM10)平均值为0.545;鞍山地区年主导风向为SE,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受辽宁沙尘移动路径的影响较小,主要受排放累积型污染影响,其中大雾天气条件下颗粒物质量浓度较高,大雾期间的回归方程截距较年平均回归方程的大,这对研究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突变特性具有指示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56 / 66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 [J].
石广玉 ;
王标 ;
张华 ;
赵剑琦 ;
檀赛春 ;
温天雪 .
大气科学, 2008, (04) :826-840
[2]   气溶胶细粒子与能见度的相关性 [J].
李学彬 ;
宫纯文 ;
徐青山 ;
魏合理 .
光学精密工程, 2008, (07) :1177-1180
[3]   北京市冬春季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消光作用 [J].
李令军 ;
王英 ;
李金香 ;
李云婷 ;
魏强 ;
金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2) :90-94
[4]   2002年北京PM10时间序列及其成因分析 [J].
孙杰 ;
高庆先 ;
周锁铨 .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6) :83-86
[5]   大气颗粒物浓度自动监测仪器的研制及性能比对测试 [J].
张展毅 ;
李丰果 ;
杨冠玲 ;
李仪芳 ;
曾凡进 ;
曾立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6) :767-773
[6]   可吸入颗粒物采样器准确性计量检测方法的设计及研究 [J].
刘俊杰 ;
张文阁 .
中国粉体技术, 2006, (05) :5-8
[7]   日照市区PM10污染物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J].
郑美琴 ;
卢振礼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3) :413-417
[8]   相关分析在大气优化布点过程中的成功演绎 [J].
张远东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 (S1) :42-43+45
[9]   厦门市2001-2002年PM10浓度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J].
程承旗 ;
何华伟 ;
马廷 ;
高亮 ;
吴宁 .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06) :15-17
[10]   辽宁沙尘暴天气预报方法研究 [J].
蒋大凯 ;
陈艳秋 ;
盛永 .
辽宁气象, 2005, (03) :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