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与私益之间:论文物保护法的价值取向——以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例

被引:19
作者
张舜玺 [1 ]
马作武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 中山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公共利益; 私人利益; 价值取向;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13.05.012
中图分类号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本文以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文物保护法在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价值取向。通过对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价值意义与保护效果的阐述指出了当前文物保护法在价值取向上过于侧重公共利益,是一种"政治化的集体主义",忽视了对私人利益的保护,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不利于文物保护的状况。在对比了美国、英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在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上的经验并与我国现实土壤结合后,指出我国文物保护法在今后的调整中应当对私人利益予以充分重视。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 [J].
王书道 .
天中学刊, 2000, (06) :20-25
[2]  
“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D]. 沈海虹.同济大学 2006
[3]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面临的困境[N]. 周梅清.中国文物报. 2011 (003)
[4]  
建筑遗产的寓意[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法) 莱伊 (Choay, 2012
[5]  
设计控制理论与实践[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苏海龙, 2009
[6]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单霁翔, 2008
[7]  
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 王红军.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