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刑法规制

被引:24
作者
赵秉志 [1 ,2 ]
徐文文 [3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
[2]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
[3]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 司法适用; 立法完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我国刑法典通过多个相关条款规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严重危害行为。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可以有多种分类。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中"虚假信息"范围的界定、"编造"与"传播"行为的关系以及此类犯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关系等都属于司法适用中的疑难问题,需要从法理上进一步研讨和阐明。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应予以多方面的完善:合理扩大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主体范围,适当明确并扩大"虚假信息"的范围,进一步突出对传播行为的刑法规制,完善相关犯罪的法定刑配置,考虑在刑法中增设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与适用(上) [J].
黄太云 .
人民检察, 2006, (14) :43-50
[2]   虚假广告罪若干问题探究 [J].
李希慧 ;
沈元春 .
河北法学, 2005, (12) :18-20+26
[3]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若干问题探析 [J].
秦明华 .
犯罪研究, 2005, (02) :33-36+40
[4]  
论我国刑法中的虚假信息犯罪[D]. 李少晖.贵州民族学院. 2011
[5]  
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初探[D]. 曹吴清.华东政法大学. 2008
[6]  
犯罪未遂形态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赵秉志, 2007
[7]  
刑法学[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赵秉志主编, 2003
[8]  
刑事法评论[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主编,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