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生态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以贵州北盘江、濛江、樟江灾变区为例

被引:5
作者
马国君 [1 ]
谢景连 [2 ]
机构
[1]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2] 凯里学院旅游与经济发展学院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生态灾变; 生计方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贵州由于自然环境与开发史进程的独特性,致使干热河谷生态灾变形式表现为喀斯特石漠化灾变与干热河谷荒漠化灾变复合并存,这一灾变目前已成了制约贵州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主要障碍。为了探明贵州干热河谷灾变的历史成因,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以珠江水系贵州省各支流灾变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灾变形成原因的综合考察,认为干热河谷灾变景观的出现,是采用了与当地并不能兼容的开发手段,经长期积累后而诱发的生态退变。进而认为要根治贵州省干热河谷灾变,除了国家立法干预外,还得充分发掘、利用原生地各民族的传统生计方式以推动当地的生态恢复,这样贵州的干热河谷生态灾变救治才可望收到理想成效。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元谋干热河谷降雨、温度、蒸发量的监测分析 [J].
郑科 ;
郎南军 ;
郭玉红 ;
温绍龙 ;
江期川 .
西部林业科学, 2005, (03) :57-62
[2]   生态维护之文化剖析 [J].
杨庭硕 .
贵州民族研究, 2003, (01) :56-68
[4]   论狩猎采集文化的生态适应 [J].
崔明昆 .
思想战线, 2002, (03) :117-121
[5]   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问题 [J].
游俊 .
思想战线, 2001, (06) :98-102
[6]   多元文化构建在生态均衡中的实践价值——以贵州省罗甸县木引乡的苗族、布依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方式为例 [J].
吴正彪 .
贵州民族研究, 2001, (03) :52-56
[7]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J].
裴文中 .
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 (01) :1-4+3
[8]  
兴义府志[M]. 贵州人民出版社 , 贵州省安龙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09
[9]  
百苗图抄本汇编[M]. 贵州人民出版社 , 杨庭硕,潘盛之编著, 2004
[10]  
人类学通论[M].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庄孔韶主编,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