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与大气低频波动关系的研究

被引:82
作者
马晓青 [1 ]
丁一汇 [2 ]
徐海明 [1 ]
何金海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国家气候中心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寒潮; 1020天振荡; 阻塞脊; 低频波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 [动力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04/2005年冬季中国出现了两次大范围寒潮过程,造成长时期的降温和严寒天气,从而改变了从1986年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连续出现18个暖冬的局面。利用2004年10月1日2005年3月31日中国740站逐日平均温度和NCEP/NCAR的逐日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分析了2004/2005冬季的强寒潮事件,并对寒潮爆发的周期、低频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寒潮爆发的可能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5年冬季两次主要强寒潮事件(12月22日1月1日和2月14~21日)是在强10~20天低频振荡背景下发生的。在一次季节内低频振荡过程中,寒潮经历了高空形势相似的3个阶段,它们分别是乌拉尔东侧阻塞脊建立、阻塞脊下游横槽发展、横槽转竖与南支槽耦合重建东亚大槽最后导致寒潮爆发。进一步分析表明,乌拉尔东侧阻塞脊和里海高度脊是导致这两次寒潮的主要系统。研究还表明在寒潮爆发过程中,10~20天低频波动在40°N南北独立传播,南北波列耦合寒潮全面爆发;寒潮爆发后期低频波动引起我国东南部低空辐散异常、高空辐合异常,从而导致我国南部地区偏北风增强,使寒潮向南爆发程度和高空东亚急流明显加强。
引用
收藏
页码:380 / 39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J].
王遵娅 ;
丁一汇 .
大气科学 , 2006, (06) :1068-1076
[2]   北半球冬半年平流层大气低频振荡特征的研究 [J].
程胜 ;
李崇银 .
大气科学 , 2006, (04) :660-670
[3]   东亚大陆冬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 [J].
金祖辉,孙淑清 .
大气科学, 1996, (01) :101-111
[4]   中高纬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的一种动力学机制 [J].
杨大升,曹文忠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5, (02)
[5]   一次东亚寒潮爆发后冷涌发展的研究 [J].
丁一汇,蒙晓 .
气象学报, 1994, (04) :442-451
[6]   东亚寒潮高压的位涡诊断研究 [J].
张培忠,丁一汇,郭春生,冯莉萍 .
应用气象学报, 1994, (01) :49-56
[7]   东亚寒潮冷空气的传播和行星尺度作用 [J].
丁一汇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1, (02) :124-132
[8]   30—60天大气振荡的全球特征 [J].
李崇银 .
大气科学, 1991, (03) :66-76
[9]   我国的东亚冬季风研究 [J].
朱乾根 .
气象, 1990, (01) :3-10
[10]  
高等天气学[M]. 气象出版社 , 丁一汇编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