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52
作者
唐晓红 [1 ]
邵景安 [1 ]
高明 [1 ]
魏朝富 [1 ]
谢德体 [1 ]
潘根兴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免耕; 轮作; 秸秆覆盖; 团聚体组成; 碳储量; 稻田;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7.0171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090101 ;
摘要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耕层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显著影响耕层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油菜免耕、厢作免耕、绿肥免耕、垄作翻耕和厢作翻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分别比对照(12%)增加23%、69%、9%、36%和28%,而10~20 cm土壤大团聚体比对照低9%38%.冬水免耕、油菜免耕和绿肥免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3%、31%和32%,而10~20 cm土壤各处理有机碳含量低于对照28%54%,其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碳浓度差异低于0~10 cm土壤.各处理0~10 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比对照增加8%28%,而10~20 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低于对照4%22%.传统耕作转变为保护性耕作13年后0~10和10~20 cm土壤有机碳固定率分别为53和25 g.m-2.a-1,传统耕作有机碳固定率分别为26和33 g.m-2.a-1.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紫色水稻土表层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029 / 103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4, (04) :618-623
[2]   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动物、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J].
高明 ;
周保同 ;
魏朝富 ;
谢德体 ;
张磊 ;
不详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4, (07) :1177-1181
[3]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J].
杨景成 ;
韩兴国 ;
黄建辉 ;
潘庆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8) :1385-1390
[4]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代静玉 ;
周运超 ;
张平究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4) :609-618
[5]   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3) :100-109
[6]   太湖地区几种水稻土的有机碳储存及其分布特性 [J].
李恋卿 ;
潘根兴 ;
龚伟 ;
孙玉华 ;
张旭辉 .
科技通报, 2000, (06) :421-426+432
[7]   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研究 [J].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06) :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