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市尺度工业污染的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58
作者
胡志强 [1 ,2 ]
苗健铭 [3 ]
苗长虹 [1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3]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关键词
工业污染; 地理集聚; 空间溢出; 空间计量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2 [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 X7 [行业污染、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083002 ;
摘要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污染形势极为严峻,而且不同工业污染物的分布有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根据2013年中国286个地市工业废水、工业SO2和工业烟(粉)尘等工业污染数据,以污染总量和污染强度为测度指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引入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全国工业污染的地理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1工业污染空间集聚显著,空间分布差异大。工业废水、工业SO2、工业烟(粉)尘总量和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废水总量东高西低,强度西高东低;SO2总量北高南低且高污染区域较多,强度西高东低;烟(粉)尘总量与强度空间格局相似,集中于晋陕甘一带。2工业污染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三大污染物总量和强度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溢出效应,区域污染物排放会受到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显著影响。3三类污染物由于不同的特性、空间格局和产业指向性,使得影响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存在有显著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第三产业比重、利用外资规模、能源强度的提升,会增加污染物总量,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科技支出水平的提升,则有利于降低污染强度。4要进一步降低工业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既要充分重视工业污染的空间交互作用,加强地区间联防联控,同时也要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工艺高级化,加大科技投入,控制能源强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制定差异化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470 / 148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国环境污染变动的时空特征及其经济驱动因素 [J].
陈祖海 ;
雷朱家华 .
地理研究, 2015, 34 (11) :2165-2178
[2]   东北地区乡村性评价及时空分异 [J].
孙玉 ;
程叶青 ;
张平宇 .
地理研究, 2015, 34 (10) :1864-1874
[3]   中国工业污染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J].
彭文斌 ;
吴伟平 ;
邝嫦娥 .
统计与决策, 2013, (20) :115-117
[4]   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及其决定因素——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 [J].
吴玉鸣 ;
田斌 .
地理研究, 2012, 31 (04) :627-640
[5]   对外贸易与污染排放强度——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1998—2006) [J].
傅京燕 ;
周浩 .
财贸研究, 2011, 22 (02) :8-14
[6]   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GMM实证分析 [J].
耿强 ;
杨蔚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 (05) :12-16
[7]   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制造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 [J].
徐圆 .
经济科学, 2010, (03) :50-60
[8]   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 [J].
陈刚强 ;
李郇 ;
许学强 .
地理学报, 2008, (10) :1045-1054
[9]  
无锡市工业SO2污染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J]. 程磊磊,尹昌斌,米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5)
[10]   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李永友 ;
沈坤荣 .
管理世界, 2008, (07) :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