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格局分析——兼论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

被引:17
作者
许吉黎 [1 ]
韩玉刚 [2 ]
杨显明 [1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2]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空间格局; 省域科技创新体系; 发展模式; 安徽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新转型、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省域视角,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分层,分析了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和空间格局现状。遵循"涓滴效应"和"梯度扩散"的规律,基于现状格局提出了安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三大模式,包括"三核驱动"模式、"点轴延伸"模式和"集群网络"模式,以期通过构建和发展科学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来推动城市间的创新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安徽省各市的高速协同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科技创新城市的功能内涵、评价体系及判定标准 [J].
胡晓辉 ;
杜德斌 .
经济地理, 2011, 31 (10) :1625-1629+1650
[2]   基于脱钩模型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以徐州市为例 [J].
仇方道 ;
沈正平 ;
张敬 ;
佟连军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03) :67-72
[3]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王迎英 ;
曹荣林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 (03) :19-24
[4]   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综述 [J].
汪寅 ;
黄翠瑶 .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9 (06) :88-90
[5]   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模型的初探 [J].
毕亮亮 ;
施祖麟 .
经济地理, 2008, 28 (06) :946-951+954
[6]   基于集群视角的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安徽淮南市为例 [J].
赵静 ;
焦华富 ;
宣国富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6, (05) :58-62
[7]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J].
沈菊华 .
经济问题, 2005, (08) :27-29
[8]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类型与展望 [J].
杨新军 ;
曹明明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04) :1-4+11
[9]   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 [J].
柳卸林 .
中国科技论坛, 2003, (01) :18-22
[10]   循环经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J].
赵亚凡 ;
宋明大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2) :59-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