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配穴观察
被引:23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海英
[
1
]
于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于潇
[
2
]
机构
:
[1]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2]
辽宁中医药大学
来源
:
中国针灸
|
2007年
/ 10期
关键词
:
中风/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方法;
痉挛/针灸疗法;
偏瘫/针灸疗法;
D O I
:
10.13703/j.0255-2930.2007.10.010
中图分类号
:
R246.6 [神经精神病科];
学科分类号
:
100512 ;
摘要
: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最佳配穴方法。方法:将96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对照组)与平衡阴阳针刺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普通针刺组按传统取穴方法,主要是阳经取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等;平衡阴阳针刺组根据阴缓阳急的中医理论及偏瘫患者伸屈肌肌张力不平衡的特点,采用阴阳经配穴,取极泉、尺泽、少海等。2组治疗前后分别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修改的Ashworth、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及脑卒中脑功能障碍评价表(SIAS)评定。结果:针刺有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痉挛性运动障碍的作用,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56±7.97,ADL-Barthel指数为57.20±12.80,对照组为21.62±7.17、30.66±11.34,2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痉挛性运动障碍,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不同配穴组方存在差别,临床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735 / 73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SIAS──一种新的脑卒中功能障碍评价方法
[J].
孙启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
孙启良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6,
(02)
:69
-71
[2]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01)
:55
-56
[3]
康复疗法评定学[M]. 华夏出版社 , 恽晓平主编, 2005
[4]
中国针灸100要穴临床妙用[M].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廉玉麟著, 2000
←
1
→
共 4 条
[1]
SIAS──一种新的脑卒中功能障碍评价方法
[J].
孙启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
孙启良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6,
(02)
:69
-71
[2]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01)
:55
-56
[3]
康复疗法评定学[M]. 华夏出版社 , 恽晓平主编, 2005
[4]
中国针灸100要穴临床妙用[M].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廉玉麟著, 2000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