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的农田效应研究 Ⅰ.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17
作者
梁淑敏 [1 ,2 ]
谢瑞芝 [2 ]
汤永禄 [3 ]
杨锦忠 [4 ]
李朝苏 [3 ]
王灵便 [5 ]
吴春 [3 ]
李少昆 [2 ]
机构
[1]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3]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4]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5] 临猗县第一职业中学
关键词
成都平原; 耕作模式; 土壤性状; 作物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4 [耕作的制度和方式];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成都平原主导耕作模式的筛选和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通过5年对5个处理[CK:麦稻双旋(WRCT)、麦免+稻旋(WNRCT)、麦稻双免(WRNT)、麦稻垄作(WRRT)、麦免+稻旋+秋作(WNRCVNT)]的大田试验研究,系统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处理降低了0-10cm土层的容重,增加了1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小孔隙、小孔隙的比例及0-10cm土层的大孔隙,降低了10-20cm的大孔隙,使土壤孔径分布得到改善。耕作措施对土壤吸湿水和土壤比重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降低了土壤比重。双免使土壤的渗水速率增加,不利于水稻生长,但单免能促进水稻生长。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降低了0-10cm土层的碱性,但增加了10-20cm土层的碱性。双免耕定位5年,增加了小麦产量,但大幅降低了水稻的产量。与此相反,单免则有利于小麦和水稻共同增产。【结论】免耕形成了"上松下紧"的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的通透性,尤其是在10-20cm,打破了传统耕作的犁底层。但免耕对土壤结构的改变对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影响并不一致:长期双免耕能促进小麦增产,但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不利。
引用
收藏
页码:3988 / 399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J].
赵洪利 ;
李军 ;
贾志宽 ;
王学春 ;
王蕾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03) :17-21
[2]   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及其源库特性的影响 [J].
吴建富 ;
潘晓华 ;
石庆华 .
作物学报, 2009, 35 (01) :162-172
[3]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J].
刘世平 ;
陈后庆 ;
聂新涛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张洪程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5) :51-56
[4]   免耕条件下农田休闲期直立作物残茬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赵沛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4) :66-71
[5]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J].
周萍 ;
刘国彬 ;
候喜禄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02) :75-82
[6]   保护性耕作对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 [J].
赵君范 ;
黄高宝 ;
辛平 ;
谢奎忠 ;
许爱霞 .
水土保持通报, 2007, (06) :16-19
[7]   残茬高度对土壤风蚀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J].
刘汉涛 ;
麻硕士 ;
窦卫国 ;
童淑敏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1) :30-34
[8]   免耕对粮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评述 [J].
彭文英 ;
张雅彬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4) :113-118
[9]   四川稻麦双免耕固定厢沟栽培技术研究(英文) [J].
汤永禄 ;
郑家国 ;
黄钢 .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01) :25-28
[10]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J].
刘世平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阮慧芳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2) :39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