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0 条
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的农田效应研究 Ⅰ.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17
作者:
梁淑敏
[1
,2
]
谢瑞芝
[2
]
汤永禄
[3
]
杨锦忠
[4
]
李朝苏
[3
]
王灵便
[5
]
吴春
[3
]
李少昆
[2
]
机构:
[1]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3]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4]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5] 临猗县第一职业中学
来源:
关键词:
成都平原;
耕作模式;
土壤性状;
作物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4 [耕作的制度和方式];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成都平原主导耕作模式的筛选和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通过5年对5个处理[CK:麦稻双旋(WRCT)、麦免+稻旋(WNRCT)、麦稻双免(WRNT)、麦稻垄作(WRRT)、麦免+稻旋+秋作(WNRCVNT)]的大田试验研究,系统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处理降低了0-10cm土层的容重,增加了1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小孔隙、小孔隙的比例及0-10cm土层的大孔隙,降低了10-20cm的大孔隙,使土壤孔径分布得到改善。耕作措施对土壤吸湿水和土壤比重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降低了土壤比重。双免使土壤的渗水速率增加,不利于水稻生长,但单免能促进水稻生长。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降低了0-10cm土层的碱性,但增加了10-20cm土层的碱性。双免耕定位5年,增加了小麦产量,但大幅降低了水稻的产量。与此相反,单免则有利于小麦和水稻共同增产。【结论】免耕形成了"上松下紧"的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的通透性,尤其是在10-20cm,打破了传统耕作的犁底层。但免耕对土壤结构的改变对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影响并不一致:长期双免耕能促进小麦增产,但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不利。
引用
收藏
页码:3988 / 3996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