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 条
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人群2年自然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93
作者:
杜群
石福彦
丁奇龙
李子玲
宋颖
贾凤英
机构:
[1] 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包头,包头,包头,包头,包头,包头
来源:
关键词:
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受损;
糖尿病;
发病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87 [胰岛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受损 (IFG)、糖耐量受损 (IGT)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1999年 7月~ 12月包钢集团公司 2万余人糖尿病普查中IFG、IGT患者 73 0人于 2 0 0 1年 9~ 11月进行随访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 ,作过夜空腹 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 ,同时测定空腹胰岛素 (FINS)及服糖后 2h胰岛素 (PINS) ,血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结果 随访的 65 6人中 13 8人发生糖尿病。其中孤立性IFG (I IFG)糖尿病年转变率为 5 .1% ,孤立性 (I IGT)为 11.5 % ,IGT为 14 .0 % ,IFG/IGT为 2 0 .2 %。I IGT、IGT及IFG/IGT糖尿病年转变率明显高于I IFG(均P <0 .0 0 1)。与I IFG比较 ,I IGT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为 2 .65 ,IFG/IGT为 5 .96。I IFG转归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 (OR 1.0 5 )和BMI(OR 1.0 3 )。I IGT是 2h血糖 (OR 2 .0 2 )、家族史 (OR2 .19)及腰围 (OR 1.0 8)。各项临床指标 2年的变化结果 :转归为I IFG、I IGT者 2年前后的年龄、体重、腰围、BMI、血压、TC均值及其肥胖、腹型肥胖、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的患病率均比NGT转归组高 ;I IFG与I IG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 IGT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I IFG ,主要危险因素为腰围、餐后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49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