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

被引:6
作者
冉冉 [1 ]
阎甜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欧洲和国际研究系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全球气候治理; “吉登斯悖论”; 协商式环境政治;
D O I
10.16502/j.cnki.11-3404/d.2016.04.022
中图分类号
D082 [民主、人权、民权];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1 ;
摘要
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突破全球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的主要作用可以总结为对"绿色公共领域"的激活。作为一种公众参与方式,协商民主有利于为普通公众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营造参与平台;作为一种民意收集和聚合的方法,协商民意测验方法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应用有利于克服传统民意测量方法中民众消极被动的角色;作为一种社会学习模式,公共协商讨论平台(小组)可以成为气候变化话语和知识的一种互动式传播方式,破除气候变化科学专业知识的壁垒。因此,协商民主可以为突破全球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的范式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8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社会治理的“协商”领域与“民主”机制——当下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特征、实践结构和理论批判 [J].
韩福国 ;
张开平 .
浙江社会科学, 2015, (10) :48-61+156
[2]   密尔与协商民主:契合与悖离 [J].
张继亮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 17 (04) :78-82
[3]   气候治理、政治体制与民众意向 [J].
施奕任 .
国外理论动态, 2015, (03) :19-26
[4]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 [J].
韩冬梅 .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 2010, (01) :31-38
[5]  
交往行为理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 2004
[6]  
协商民主[M]. 上海三联书店 , 陈家刚选编, 2004
[7]  
治理与善治[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俞可平主编, 2000
[8]  
Public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The role of deliberation in building capacity for adaptive action[J] . Kersty Hobson,Simon Niemeyer.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 2011 (3)
[9]  
When the People Speak: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Public Consultation .2 James Fishk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9
[10]  
ThePoliticsofClimateChange .2 AnthonyGiddens. Polity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