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凝血标志物及抗凝剂时间窗监测

被引:3
作者
王润青 [1 ]
杨阳 [2 ]
刘威 [1 ]
汪桂青 [1 ]
王起 [3 ]
张彧青 [1 ]
冯雷 [1 ]
机构
[1] 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
[2] 郑州市中心医院内科
[3] 郑州市中心医院中医脑病科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凝血-纤溶系统; 抗凝剂时间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凝血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过程,试图找出抗凝剂应用的合适时间窗。方法对2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之内)入院后即刻、溶栓治疗后0、2、4、6、8、24、48、72h周围静脉血中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动态观察,随机把2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120例患者溶栓6h后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及对照组110例在溶栓后24h给于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皮下注射1次,2组均连用10d。结果2组溶栓及抗凝前后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颅内、皮下、黏膜、内脏出血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溶栓后6h可加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钙,且安全、可靠。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急性脑梗死溶栓后静点巴曲酶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J].
季建中 ;
赵小祺 ;
侯惠敏 ;
李华 ;
杨志峰 ;
李冬梅 ;
翟江 ;
李银 ;
曹宝森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 (04) :1-4
[2]   急性脑梗死溶栓后防治再梗死的临床研究 [J].
黎民希 ;
李余红 ;
杨清儒 ;
林茂华 ;
郑惠兴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 (05) :367-368+374
[3]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与展望 [J].
姚敏 ;
吴江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 (01) :123-125
[4]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疗效观察 [J].
何敏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1) :1734-1735
[5]   F1+2、TAT和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J].
辛晓敏 ;
李洁 ;
关秀茹 ;
王琳琳 ;
孙蕾 ;
不详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2003, (07) :25-27
[6]   低分子肝素预防溶栓后再梗死临床观察 [J].
郭爱香 .
临床医学, 2003, (06) :36-37
[7]   脑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J].
王耀山 ;
王晔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08) :494-496
[8]  
机遇和挑战:面向21世纪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J]. 贺茂林,陈清棠.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