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8 条
基于乡村人口转移和农村道路建设的空间贫困破解机理及其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17
作者:
冯应斌
[1
,2
,3
]
龙花楼
[2
,3
,4
]
机构:
[1]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4]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来源: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空间贫困;
乡村人口转移;
农村道路建设;
减贫效应;
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F542.8 [];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302 ;
020205 ;
082303 ;
1201 ;
0202 ;
1203 ;
摘要:
贫困与地理环境之间交互耦合形成了空间贫困陷阱,本文在对贵州50个国家级贫困县乡村人口转移减贫效应和松桃、威宁、望谟3个典型县域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与农村道路可达性指数空间耦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基础上,阐释了破解空间贫困的作用机理,并构建相应政策体系。结果表明:①贵州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户籍人口向县内城镇转移和县外转移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县内城镇转移比县外转移减贫效应的作用力更大。②松桃县、望谟县极度贫困、可达性较差型和深度贫困、可达性较差型贫困村所占比例在15%左右,威宁为10%左右,对该类型贫困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和村庄撤并;对具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深度贫困、可达性中等型和一般贫困、可达性中等型贫困村应进一步扩展道路宽度,打通断头路,形成网络,增强通行能力。③应坚持以县城为中心的就地城镇化和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等异地城镇化并重,加强对转移劳动人口的技能培训,提升其城镇生存能力。继续加大对具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类村庄的"通村、通组、通户"道路拓宽、硬化等措施,逐步完善自来水、宽带等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发展山区"绿水青山"内生性和外生性产业,引导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606 / 2623
页数:1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