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解聚与心肌细胞缺氧性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10
作者
郑霁 [1 ]
张西联 [1 ]
周军利 [1 ]
党永明 [1 ]
张家平 [1 ]
柳春雨 [2 ]
张东霞 [1 ]
宋华培 [1 ]
张琼 [1 ]
黄跃生 [1 ]
机构
[1]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
[2]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心肌细胞; 缺氧性损害; 微管; 免疫荧光; 免疫印迹;
D O I
10.16016/j.1000-5404.2006.07.002
中图分类号
R363 [病理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100104 ;
摘要
目的观察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微管解聚是否能导致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降低细胞活性,引起细胞缺氧性损害。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常氧)组(A组)、缺氧组(B组)、常氧+微管解聚剂组(C组)、缺氧+微管稳定剂组(D组)。检测各组0.5、1、3、6、12h微管免疫荧光,了解微管结构变化,以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半定量分析聚合态微管蛋白变化,用酯化钙黄绿素和氯化钴共孵育的方法检测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结果B组和C组聚合态微管在缺氧0.5h后即发生明显破坏,同时能观察到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和细胞活性下降,且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以上现象愈发显著。而同一时相点D组聚合态微管被破坏程度、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情况和细胞活性下降均明显轻于B组。结论缺氧可引起心肌细胞聚合态微管明显破坏,导致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进而影响细胞活性,引起细胞缺氧性损害。微管解聚剂能较好地模拟缺氧引起的微管破坏作用,导致细胞活性下降,而微管稳定剂能有效减轻缺氧引起的微管破坏,保护细胞活性,明显减轻心肌细胞的缺氧性损害。
引用
收藏
页码:617 / 62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Microtubule alteration is an early cellular reaction to the metabolic challenge in ischemic cardiomyocytes [J].
David Vandroux ;
Céline Schaeffer ;
Cindy Tissier ;
Alain Lalande ;
Sandrine Bés ;
Luc Rochette ;
Pierre Athias .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2004, 258 :9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