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脆弱性视角下的两次大危机比较研究——基于BLISHER框架

被引:7
作者
刘春航 [1 ,2 ]
机构
[1] 中国银监会统计部
[2] 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脆弱性; 金融监管; BLISHER框架;
D O I
10.13490/j.cnki.frr.2013.01.007
中图分类号
F831.59 [金融危机];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金融脆弱性是导致大萧条和此次大危机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BLISHER框架,从金融脆弱性入手,对两次大危机爆发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LISHER框架的七大因素在两次大危机爆发前都发生了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显著变化,可以较好地解释两次大危机;同时,BLISHER框架中的七大因素在危机爆发前的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各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强化机制。这种相互强化效应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6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银行业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J].
刘春航 ;
苗雨峰 ;
朱元倩 .
金融监管研究, 2012, (02) :18-31
[2]   目前金融和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体制危机 [J].
大卫·科茨 .
当代经济研究, 2009, (08) :13-20
[3]  
重新发现凯恩斯[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英) 斯基德尔斯基 (Skidelsky, 2011
[4]  
美国货币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2009
[5]  
经济周期循环论[M]. 中国长安出版社 , (美) 熊彼特, 2009
[6]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九州出版社 , (英)凯恩斯(Keynes, 2007
[7]  
金融学文献通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雨露, 2006
[8]  
美国大萧条[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默里·罗斯巴德著, 2003
[9]   Lesson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for monetary policy [J].
Goodhart, C. A. E. .
DAEDALUS, 2010, 139 (04) :74-82
[10]  
The banking pan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30s: some lessons for today[J] . Michael Bordo,John Landon-Lan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 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