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侵权归责的现实制约及价值考量——以《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为切入点

被引:47
作者
梅夏英
刘明
机构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网络侵权; 提示规则; 网络公共性; WEB2.0;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3.02.009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基于WEB2.0技术条件下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的"提示"规则和"明知"规则,在法律适用上遇到了强有力的现实制约。通过梳理国外网络侵权的发展轨迹和利益博弈,揭示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由严格日益走向宽松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公共影响进行系统考察,提炼出网络社会的公共属性和相对性的主体关系结构这两个显著特征,并以此作为网络侵权归责设计上的价值考量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解析 [J].
吴汉东 .
法商研究, 2010, 27 (06) :28-31
[3]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J].
方明 .
山东社会科学, 2009, (12) :60-64
[4]   从“艳照门”事件看网络侵权民事法律规则的完善 [J].
袁雪石 .
政治与法律, 2008, (04) :19-22
[5]  
互联网[M]. 中信出版社 , 段永朝, 2009
[6]  
我们的防火墙[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李永刚, 2009
[7]  
侵权法上作为义务[M]. 法律出版社 , 杨垠红, 2008
[8]  
众声喧哗[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胡泳, 2008
[9]  
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张新宝主编, 2003
[10]  
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 .2 545U. S. 913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