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

被引:12
作者
李异平
赵玲
机构
[1]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微博; 公共领域; 公共精神; 缺失;
D O I
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1.06.034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微博由于其准入门槛低、言论相对自由,以及去中心化、个人化、社会互动等特点而广受推崇,由此被认为成功地构建了"公共领域"。公共精神作为公共领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平等、独立、自由精神的缺失,使微博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成为理想公共领域的外在条件,却仍存在许多现实阻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2]   “微博”传播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J].
范玉明 .
新闻爱好者, 2010, (22) :28-29
[3]   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 [J].
袁靖华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5 (06) :20-25
[4]   从传播学角度看“公安微博热”的现实意义 [J].
李丹丹 ;
孔祥刚 .
今传媒, 2010, 18 (11) :74-75
[5]   微博客传播新闻信息的优势和局限性 [J].
薛冰华 .
新闻界, 2010, (05) :68-69
[6]   广告主微博营销面面观 [J].
唐娜 .
市场观察, 2010, (03) :50-51
[7]   新旧媒体知识沟效果之比较研究 [J].
韦路 ;
李贞芳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 2009, (02) :140-149
[8]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 [J].
许纪霖 .
史林, 2003, (02) :77-89+123
[9]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 [J].
展江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02) :123-128
[10]  
极权主义的起源.[M].(美) 阿伦特;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