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世末期西辽河上游地区古代环境研究

被引:16
作者
胡雅琴 [1 ]
李宜垠 [2 ]
周力平 [2 ]
DKFerguson [3 ]
赵志军 [1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3] 维也纳大学古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铁杉; 古植被; 古环境; 西辽河上游; 更新世末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631 []; Q914 [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5 ; 0709 ; 070903 ;
摘要
西辽河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文化发达,分别发育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这些文化的兴衰同环境的演变密不可分,旱作农业的起源有可能在西辽河地区。西辽河地区古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生以及演变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将采自赤峰地区红山水库厚度为155cm的自然剖面进行了测年、孢粉和粒度分析,得到晚更新世末期西辽河地区古植被以及古环境资料。粒度分析说明沉积环境可能为河漫滩。孢粉分析结果显示:晚更新世末期进入全新世前,西辽河地区较现代温暖湿润,植被是草原植被,主要的植物是蒿属以及菊科的其他植物,河漫滩中生长有香蒲属植物,不远的山地分布有疏林,针叶树主要是松、云杉和铁杉,而阔叶树主要是桦木科、胡桃属、栎属和榆属。自下而上,将剖面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Zone 1~4)。Zone 1(15280~14680cal.aB.P.)和Zone 2(14680~14090cal.aB.P.),针叶树主要是云杉和铁杉,而阔叶树主要是桦木科和胡桃属植物;Zone 2,盘星藻大量增加;Zone 3(14090~13890cal.aB.P.),除了云杉和铁杉,松属也是主要的针叶树种类,此时香蒲的数量急剧增加;Zone 4分为2个亚带,即Zone 4-1(13890~13670cal.aB.P.)和Zone4-2(13670~13110cal.aB.P.),Zone4主要的针叶树为松-云杉,此时的阔叶树也变为落叶栎-榆属。在Zone 4-2,伴随着C/A值的增大,铁杉花粉消失。铁杉花粉消失在约13610cal.aB.P.,可能是由气候的干旱引起。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为农业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野生资源,而后期环境趋于干旱,这可能是促使农业发生的一个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733 / 74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白水黄土-红粘土化学风化强度的剖面特征与粒度效应 [J].
熊尚发 ;
朱园健 ;
周茹 ;
卢海建 ;
丁仲礼 .
第四纪研究, 2008, (05) :812-821
[2]   吉林柳河哈尼湖13.1~4.5cal.kaB.P.古气候演化的高分辨率孢粉记录 [J].
喻春霞 ;
罗运利 ;
孙湘君 .
第四纪研究, 2008, (05) :929-938
[3]   长江下游巢湖9870cal.aB.P.以来孢粉记录的环境演变 [J].
王心源 ;
莫多闻 ;
吴立 ;
张广胜 ;
肖霞云 ;
韩伟光 .
第四纪研究, 2008, (04) :649-658
[4]   南海晚第四纪陆源沉积:粒度组成、动力控制及反映的东亚季风演化 [J].
郑洪波 ;
陈国成 ;
谢昕 ;
梅西 ;
李建如 ;
葛黄敏 ;
黄恩清 .
第四纪研究, 2008, (03) :414-424
[5]   人类活动的孢粉指示体 [J].
李宜垠 ;
周力平 ;
崔海亭 .
科学通报, 2008, (09) :991-1002
[6]   2006年4月17日北京降尘的粒度分布与磁学特征 [J].
张崧 ;
FHeller ;
靳春胜 ;
刘平 ;
秦小光 ;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354-362
[7]   湖泊沉积物粒度多组分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J].
殷志强 ;
秦小光 ;
吴金水 ;
宁波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345-353
[8]   殷墟地区土壤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 [J].
张振卿 ;
许清海 ;
李月丛 ;
阳小兰 ;
荆志淳 ;
唐际根 .
第四纪研究, 2007, (03) :461-468
[9]   新疆罗布泊地区近3.2万年沉积物的气候环境记录 [J].
罗超 ;
杨东 ;
彭子成 ;
张兆峰 ;
刘卫国 ;
贺剑峰 ;
张彭熹 .
第四纪研究, 2007, (01) :114-121
[10]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J].
朱诚 ;
马春梅 ;
张文卿 ;
郑朝贵 ;
唐领余 ;
卢雪峰 ;
刘克新 ;
陈惠中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81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