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一个基于组织的分析框架

被引:24
作者
胡敏华
机构
[1]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蚌埠
关键词
农村扶贫; 制度性陷阱; 组织化扶贫; 分析框架;
D O I
10.19337/j.cnki.34-1093/f.2005.06.005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目前,中国农村扶贫陷入了制度性陷阱,具体表现为:扶贫的边际效益出现递减趋势;农村贫困人口存在着严重的脆弱性,贫困人口“返贫”的压力依然很大。为此,需要对现行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扶贫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研究发现,构建农户的“内在激励机制”可能有助于冲出扶贫制度陷阱,而农户组织化则为该机制的运行提供了有益的组织支撑。通过对贫困农户组织化的内在逻辑和组织化效应的系统分析,本文有力地支持了农户组织化与农村扶贫存在有机统一性的推断。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反贫困与农村扶贫开发综述 [J].
王冠 .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70-72
[2]   中国反贫困战略简评 [J].
赵春艳 ;
叶普万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3) :53-56
[3]   试论中国农民结构性贫困成因及对策 [J].
郭英勇 .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56-58
[4]   反贫困思考:制度、组织与文化 [J].
戴庆中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6) :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