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研究

被引:9
作者
黄群英 [1 ]
黄晓明 [1 ]
刘卫华 [1 ]
蒋小菊 [1 ]
潘勇翔 [1 ]
赵印平 [1 ]
莫江英 [1 ]
庞振瑶 [1 ]
张高寅 [2 ]
罗明晶 [2 ]
机构
[1] 广西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2] 桂林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变; 危险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相关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24例,分为PCAD组54例和晚发冠心病(LCAD)组70例,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CH、TG、HDL-C、LDL-C、脂蛋白a[LP(a)]、总胆红素(TBIL)、胱抑制素C(CysC)、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心动脉压(CAP)进行比较,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AD与上述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PCAD组与LCAD组比较,HbA1c、HDL-C、HsCRP低于LCAD组(P<0.05),BMI、LP(a)、TG高于LCAD组(P<0.05),而FBG、2hPG、LDL-C、TBIL、CysC、Fib、DBP、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D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支数与L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CAD组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61.11%),而LCAD组冠状动脉病变多为2支病变(37.14%)及3支病变(34.29%)。PCAD组在局限性、偏心性病变中所占比例高于LCAD组(P<0.05);在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向心性、弥漫性病变所占比例低于LCAD组(P<0.05);PCAD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L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CAD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以0~19分为主(55.55%)。结论 HsCRP、BMI、LP(a)、DBP是PCAD主要危险因素。PCAD患者冠脉病变较轻,多为单支、局限性、偏心性病变。
引用
收藏
页码:1137 / 114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OX40L/OX40基因组变异与早发冠心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J].
赵文强 ;
王俊 ;
孙光明 ;
欧阳星文 ;
谢红珍 ;
陈辉 ;
吴艳君 .
中国循环杂志, 2010, 25 (06) :432-436
[2]   乙醇脱氢酶1B基因变异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对早发冠心病的影响 [J].
王莉莉 ;
刘兆兰 ;
房盛夏 ;
贾崇奇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7 (02) :103-105+108
[3]   尿微量白蛋白和动态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J].
贾永平 ;
姬富才 ;
吕吉元 ;
范春雨 ;
高宇平 ;
王睿 ;
郭志萍 ;
刘春花 .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9, 17 (02) :149-152
[4]   荆州市体检人群脂蛋白(a)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J].
鄢斌 .
现代医药卫生, 2008, (08) :1172-1173
[5]   肥胖症与心血管疾病(续三) [J].
彭峰 .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7, (10) :863-865
[6]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 [J].
毛节明 ;
王广 .
中国循环杂志, 2006, (06) :405-406
[7]   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J].
范泉 ;
郭文怡 ;
贾国良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 (08) :698-700
[8]   eNOS基因变异与超重对早发冠心病的影响 [J].
贾崇奇 ;
宁艳 ;
刘同涛 ;
刘兆兰 .
中国公共卫生, 2004, (11) :15-16
[10]   早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研究 [J].
戴宇翔 ;
张抒扬 ;
田然 ;
陈连凤 ;
朱文玲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