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与评估

被引:195
作者
陈秧分 [1 ]
黄修杰 [2 ]
王丽娟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
[3]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发展; 多功能; 评价; 熵权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目的]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一套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地诊断乡村发展问题、监测乡村振兴进展、支撑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引入多功能农业与乡村理论,从功能视角尝试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与25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熵值法评价了2015年全国分省尺度的乡村振兴水平。[结果](1)各地乡村振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最高,达0.924,山西省最低,为0.635。分区域来看,东部乡村振兴水平明显领先于西部、东北与中部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评价得分普遍较高,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优势则不明显,这与产业兴旺评价指标侧重农业及其延伸产业、发达地区依托发展非农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乡风文明的同步发展有着显著关联。(3)乡村振兴评价结果总体上符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表明基于功能视角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可行的,但受数据可获得性影响,该指标体系对非农产业发展等指标的考虑尚显不足,文化娱乐设施的可及性等个别指标还可以进一步斟酌完善。[结论]考虑乡村振兴的多重功能目标及其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广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评价结果相对落后的客观事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通过规划引领、地域分工、价值显化、政府投入等多重手段,根本上提升农村竞争力与吸引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201 / 20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 [J].
陈秧分 ;
王国刚 ;
孙炜琳 .
农业经济问题, 2018, (01) :20-26
[2]   快速工业化背景下乡村性时空分异及其演化——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 [J].
韩冬 ;
乔家君 ;
马玉玲 .
地理研究, 2017, 36 (12) :2405-2418
[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江西的分析 [J].
唐安来 ;
翁贞林 ;
吴登飞 ;
胡智 .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7, (06) :803-808
[4]   浙江省美丽乡村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J].
沈费伟 ;
肖泽干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02) :45-51+132
[5]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 [J].
房艳刚 ;
刘继生 .
地理学报, 2015, 70 (02) :257-270
[6]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 [J].
李平星 ;
陈雯 ;
孙伟 .
地理学报, 2014, 69 (06) :797-807
[7]   基于微观视角的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机理分析——以城乡统筹示范区陕西省高陵县为例 [J].
龙冬平 ;
李同昇 ;
于正松 ;
孟欢欢 .
经济地理, 2013, 33 (11) :115-121
[8]   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 [J].
李裕瑞 ;
刘彦随 ;
龙花楼 .
地理研究, 2011, 30 (09) :1637-1647
[9]  
Rur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from Territorial Function Angle:a Case of Shandong Province[J]. CHEN Yangfen1,2,and LIU Yansui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 100101,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 100049,China.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11(01)
[10]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J].
刘彦随 ;
刘玉 ;
翟荣新 .
地理学报, 2009, 64 (10) :119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