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SinoProbe-03年度进展综述
被引:54
作者:
吕庆田
[1
]
史大年
[1
]
汤井田
[2
]
吴明安
[3
]
常印佛
[4
]
SinoProbeCJ项目组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3]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4]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来源:
关键词:
宽频地震;
反射地震;
大地电磁;
层析成像;
各向异性;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7 [区域矿产、矿产分布];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大陆现今的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地壳经历了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的"产品",保留着演化过程中重大地质事件留下的痕迹,使用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这个"产品"进行成像,不仅可以了解现今的构造和物质状态,还可以推演过去曾经发生的动力学过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多金属资源基地,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一直是矿床学家关注、争论的焦点。2010年SinoProbe-03项目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完成了300km的宽频地震探测,在庐枞矿集区完成了5条剖面累计250km的反射地震、MT和地球化学剖面测量,经初步处理分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包括成矿带上地幔存在低速体,地幔各向异性呈小尺度变化特征,Moho面存在局部隆起,岩石圈底部界面模糊,地壳呈双层结构,上地壳厚度明显大于下地壳,并且经历了早期强烈挤压、后期伸展的变形过程等。这些新发现支持软流圈上隆、岩石圈减薄,富集地幔熔融、下地壳增厚、拆沉的深部动力学模式,并可解释成矿带普遍发育的白垩纪埃达克岩(adakite)、橄榄玄粗岩(shoshonite)的成因和长江中下游巨型成矿带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68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