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附视频

被引:45
作者
戴传固
王敏
陈建书
王雪华
机构
[1]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构造运动; 地质意义; 贵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贵州发育有多期重要构造界面,武陵运动是南华狭窄洋盆萎缩、消亡,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的汇聚碰撞形成华南陆块洋陆转换历程的具体体现,形成江南复合造山带之武陵期造山亚带;广西运动是南华裂谷海槽萎缩、消亡,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的再次汇聚碰撞形成华南陆块洋陆转换历程的具体体现,形成江南复合造山带之加里东期造山亚带;燕山运动使贵州同时受东、西方向的共同影响,而把贵州置于其造山带前陆带位置,东侧板内造山中心位置可能位于北海—萍乡—绍兴一带,是华南陆块板陆内造山作用的具体体现,形成江南造山带之燕山期板内造山亚带,而西侧可能造山中心位置可能位于哀劳山(或越北);喜马拉雅—新构造运动使贵州地貌上经历了早期东高西低、中期相对稳定而夷平、现今西高东低的演化历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2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黔东南及邻区加里东运动的表现及地质意义 [J].
戴传固 ;
陈建书 ;
卢定彪 ;
马会珍 ;
王雪华 .
地质通报, 2010, 29 (04) :530-534
[2]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及其地质意义 [J].
戴传固 ;
陈建书 ;
卢定彪 ;
马会珍 ;
王雪华 .
地质力学学报, 2010, 16 (01) :78-84
[3]   试论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构造演化——以黔东及邻区为例 [J].
戴传固 ;
李硕 ;
张慧 .
贵州地质, 2005, (02) :98-102
[4]   开合构造概述 [J].
姜春发 .
地质通报, 2004, (03) :200-207
[5]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 [J].
邓起东 ;
张培震 ;
冉勇康 ;
杨晓平 ;
闵伟 ;
楚全芝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2) :1020-1030+1057
[6]   贵州的多级剥夷面 [J].
秦守荣 ;
张慧 ;
王天华 .
贵州地质, 2002, (02) :86-92
[7]   黔东南地区构造特征 [J].
戴传固 ;
杨大欢 .
贵州地质, 2001, (01) :2-6
[8]   论贵州喜山期的构造运动 [J].
秦守荣 ;
刘爱民 .
贵州地质, 1998, (02) :105-114
[9]   贵州主要地质事件与区域地质特征 [J].
王砚耕 .
贵州地质, 1996, (02) :99-104
[10]   贵州晚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 [J].
林树基 .
贵州地质, 1993, (01)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