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

被引:68
作者
王成勇 [1 ]
艾春荣 [2 ,3 ]
机构
[1] 襄樊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2]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
[3]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STAR模型; MRSTAR模型; 经济周期阶段; 非对称性; 持续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124.7 [国民收入、国民财富];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运用STAR模型理论,对我国1979年第1季度—2009年第3季度的季度GDP增长率数据,分别建立两机制、三机制和四机制LSTAR模型,探讨了我国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以及经济在各个波动阶段之间转换的内在演化机理。实证研究表明,把经济周期阶段划分为紧缩、恢复和扩张三个机制已经能够较好地刻画我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动态结构,但是划分为紧缩、恢复、扩张和衰退四个机制,在整体拟合效果和对经济增长结构的解释能力方面都有显著提高;经济在各机制之间的平滑转换速度和机制状态是否平稳,阐释了我国经济周期阶段较强的非对称性及其内在演化机理;模型对样本数据在各机制之间的划分结果表明,扩张阶段的持续性最强,紧缩阶段次之,恢复或衰退阶段为过渡性阶段,持续期短。最后,本文简要说明了本文结果所蕴含的政策涵义。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9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 [J].
陈浪南 ;
刘宏伟 .
经济研究, 2007, (04) :43-52
[2]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 [J].
王建军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03) :39-48
[3]   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非线性转换 [J].
王少平 ;
彭方平 .
经济研究, 2006, (08) :35-44
[4]   我国总产出的动态特征研究——基于最小拉格朗日乘数单位根检验的实证分析 [J].
梁琪 ;
滕建州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06) :55-61
[5]   中国能源需求的结构突变研究 [J].
储慧斌 ;
李科 ;
马超群 ;
周四清 .
系统工程 , 2005, (11) :116-121
[6]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与阶段性之间关联的非对称性检验——Plucking模型对中国经济的实证研究 [J].
刘金全 ;
刘志刚 ;
于冬 .
统计研究, 2005, (08) :38-43
[7]   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内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影响关系检验——来自MS-VECM模型的新证据 [J].
郭明星 ;
刘金全 ;
刘志刚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05) :27-39
[8]   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结构变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实证 [J].
李子奈 ;
周建 .
经济研究, 2005, (01) :15-26
[9]   结构突变与人民币汇率的经验分析 [J].
王少平 ;
李子奈 .
世界经济, 2003, (08) :22-27
[10]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假说和波动性溢出效应检验 [J].
刘金全 ;
王大勇 .
财经研究, 2003, (05)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