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荒漠化评价研究综述

被引:10
作者
边振
张克斌
机构
[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关键词
荒漠化评价; 指标体系; 方法; 基准;
D O I
10.16843/j.sswc.2010.01.019
中图分类号
X171.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准确、全面、及时的荒漠化评价有助于人类制订有效的治理措施。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基准3方面评述了我国近30 a来荒漠化评价的研究成果,指出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遥感技术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目前仍存在指标选择标准不明确,分级阈值确定存在主观性和评价结果缺乏可信度等问题。评述了欧氏距离法、沙漠化程度指数等评价模型的优点和不足,指出近年来荒漠化评价方法研究与景观生态学和3S技术结合,逐步向多尺度、定量化和简便快捷发展,但仍需对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介绍了荒漠化基准研究中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可以将荒漠化治理的目标作为基准。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述评. 卢琦,杨有林,贾敬敦,等. 开明出版社 . 2000
[2]   以植被指数0.12为指标看我国的荒漠化与草原界限的变化 [J].
王澄海 ;
惠小英 .
中国沙漠, 2005, (01) :90-94
[3]   基于NOAA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的中国西部荒漠化监测 [J].
刘爱霞 ;
王长耀 ;
刘正军 ;
牛铮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4, (10) :924-927
[4]   沙漠化评价基本理论初探 [J].
李振山,王一谋 .
中国沙漠, 1994, (02) :84-89
[5]   甘肃河西走廊草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治理对策 [J].
吕子君 ;
卢欣石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3) :365-370
[6]   非监督数字化分类与GIS在土地沙漠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J].
毛晓利 ;
赵鹏祥 ;
王得祥 ;
李卫忠 ;
刘淑明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03) :6-9
[7]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J].
吴波 ;
苏志珠 ;
杨晓晖 ;
刘文 ;
鞠洪波 ;
刘燕 .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04) :490-496
[8]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荒漠化研究中应用的理论分析 [J].
王力 ;
郭广 ;
胡爱军 ;
马明亮 .
青海草业, 2004, (03) :20-23+35
[9]   沙质荒漠化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王葆芳 ;
刘星晨 ;
王君厚 ;
丁国栋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04) :23-28
[10]   基于3S技术的荒漠化监测技术系统研究 [J].
高志海 ;
魏怀东 ;
丁峰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2, (06) :33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