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规避体系制衡之谜

被引:15
作者
孙学峰
杨原
机构
[1]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关键词
均势理论; 体系制衡; 大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0 [外交、国际关系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6 ; 030208 ; 1407 ;
摘要
冷战后美国霸权未遭遇典型体系制衡的现实促使国际关系学界重新思考均势理论的适用性。大国规避体系制衡的条件和机制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前沿问题之一。既有相关研究的分析层次大致包括三类,即实力结构层次、国家特征层次和潜在受制衡国战略层次。理论解释视角则日趋多元,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理论均依据各自的传统和逻辑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与此同时,经验案例的范围也逐步拓宽。不过,既有成果大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逻辑或者实证不足,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深入分析崛起国缓解制衡的条件机制;明确软制衡概念的理论地位;说明大国实际行动与合法化辩护之间的关系;重视近现代欧洲以外的历史经验等。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大国缓解、规避制衡条件和机制的研究,不但具有强烈的现实政策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21+4 +4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中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状分析(2001—2007) [J].
杨原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 (03) :58-67
[2]   中国未在联合国对美国软制衡 [J].
戴颖 ;
邢悦 .
国际政治科学, 2007, (03) :19-51+181
[3]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前景——评《没有应答的威胁:均势的政治制约》 [J].
刘丰 .
国际政治科学, 2007, (03) :155-168+181
[5]   均势为何难以生成?——从结构变迁的视角解释制衡难题 [J].
刘丰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09) :36-42+5
[6]   “软均势论”及其实质 [J].
焦世新 .
现代国际关系 , 2006, (08) :57-63
[7]   中国外交政策研究:理论趋势及方法辨析 [J].
江忆恩 ;
郎平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08) :64-73+6
[8]   评“软制衡论” [J].
杨少华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07) :40-45+5
[9]   “制衡”的困境——均势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政治 [J].
吴征宇 .
欧洲研究, 2006, (02) :69-81+158
[10]   中国对美政策的战略效应 [J].
孙学峰 .
国际政治科学, 2005, (01)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