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知识溢出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56
作者
李丹丹 [1 ,2 ]
汪涛 [3 ]
周辉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4] 聊城市国土资源局
关键词
知识溢出; 社会网络; 科学计量学; 创新政策;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3.10.004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204 [科学技术管理];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201 ; 0202 ; 020202 ;
摘要
知识溢出的多空间尺度耦合、空间知识溢出的测度以及空间知识溢出的机制是近期国内外有关知识溢出地理效应研究的主要新动向。借助科学计量学追踪知识溢出的方法,以20002009年被国际ISI及国内重庆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生物技术领域合作发表科学论文的信息为数据源,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以国家、省份和城市为单元,从国际、国家和长三角层面(区域),分析2000年以来,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知识溢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动特征,并从地理距离、社会距离、认知距离、组织距离等方面探讨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机理。研究发现:①20032004年为知识溢出网络发展的拐点期;②国际和国家层面网络接近小世界网络,长三角层面的网络体现出更多的随机网络特征;③知识在国际层面的空间溢出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主要受到社会距离和组织距离的影响;④在国家层面呈现由三角形向钻石形发展的趋势,随着网络发育的日益成熟,地理距离的影响逐步减弱,社会距离和组织距离的影响得以加强;⑤在长三角层面总体上呈现三点一线特征,地理距离在区域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知识溢出既遵循了等级扩散的规律,也体现了距离衰减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180 / 118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城市背景下的知识溢出研究述评 [J].
陈旭 ;
陶小马 ;
谭婧 .
城市规划学刊, 2011, (05) :48-54
[2]   空间知识溢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J].
陈傲 ;
柳卸林 ;
程鹏 .
科学学研究, 2011, 29 (06) :883-889
[3]   西方空间知识溢出研究进展探析与展望 [J].
盛垒 .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 32 (10) :2-9
[4]   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溢出分析 [J].
滕丽 ;
蔡砥 ;
吕拉昌 .
人文地理, 2010, 25 (02) :116-119
[5]   区域知识溢出的计算分析 [J].
滕丽 ;
蔡砥 ;
王铮 .
地理科学, 2008, (04) :478-482
[6]  
Inventor networks in emerging key technolog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s. semiconductors[J] . Holger Graf.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 2012 (3)
[7]  
State-sponsor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China’s Biotechnology[J] . Fangzhu Zhang,Philip Cooke,Fulong Wu.Regional Studies . 2011 (5)
[8]  
Structural Holes and New Dimensions of Distance: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Network of China’s Optical Technology Sector[J] . Ingo Liefner,Stefan Hennemann.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 2011 (4)
[9]   Knowledge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multinational firms-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J].
de Faria, Pedro ;
Sofka, Wolfgang .
RESEARCH POLICY, 2010, 39 (07) :956-968
[10]  
Apply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economic geography: framing some key analytic issues[J] . Anne L. J. Ter Wal,Ron A. Boschma.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 20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