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内部就业人口流动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31
作者
刘耀林 [1 ,2 ,3 ]
方飞国 [1 ]
王一恒 [1 ]
机构
[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就业人口流动; 手机信令数据; 网络分析; 可达性; 逻辑回归;
D O I
10.13203/j.whugis20180140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P208 [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070503 ; 081603 ; 0818 ; 081802 ;
摘要
城市内部就业人口流动作为城市群体的主要移动形式,分析其特征及形成机理对城市规划、交通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武汉市手机信令数据,识别职住人口分布与流动,构建城市内部就业流动网络。运用网络分析、可达性计算、逻辑回归等方法,分析城市内部就业流动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武汉市内部就业流动在数量上分布不均衡,大量就业流动集中于少数街道间。在空间上,就业流动随距离、可达时间增加而减少,并依地形、文化形成若干联系紧密的就业社区;以就业流出地居住人口、流入地工作人口度量的就业势能是驱动就业流动的最主要因素,而文化差异、空间不邻近、可达性差阻碍就业流动的发生。此外,不同产业特色对就业流动影响不同,商业、科教阻碍就业外流,工业吸引外来就业。
引用
收藏
页码:2212 / 2224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轨迹数据的时间采样间隔对停留识别和出行网络构建的影响 [J].
赵志远 ;
尹凌 ;
方志祥 ;
萧世伦 ;
杨喜平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 2018, (08) :1152-1158
[2]   基于公路客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与空间组织模式 [J].
陈伟 ;
刘卫东 ;
柯文前 ;
王女英 .
地理学报, 2017, 72 (02) :224-241
[3]   顾及手机基站分布的核密度估计城市人群时空停留分布 [J].
杨喜平 ;
方志祥 ;
赵志远 ;
萧世伦 ;
尹凌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 2017, (01) :49-55
[4]   利用手机数据分析上海市域的职住空间关系——若干结论和讨论 [J].
钮心毅 ;
丁亮 .
上海城市规划, 2015, (02) :39-43
[5]   大数据时代的人类移动性研究 [J].
陆锋 ;
刘康 ;
陈洁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4, (05) :665-672
[6]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及演化 [J].
王珏 ;
陈雯 ;
袁丰 .
地理研究, 2014, 33 (02) :385-400
[7]   地区发展、经济机会、收入回报与省际人口流动 [J].
巫锡炜 ;
郭静 ;
段成荣 .
南方人口, 2013, 28 (06) :54-61+78
[8]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模式与机制分析 [J].
于文丽 ;
蒲英霞 ;
陈刚 ;
王结臣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 28 (02) :44-49
[9]   北京市职住空间错位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就业可达性与通勤时间的讨论 [J].
刘志林 ;
王茂军 .
地理学报, 2011, 66 (04) :457-467
[10]   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量化 [J].
徐卞融 ;
吴晓 .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05) :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