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14
作者
刘敏
厉悦
杨晓杰
王蕾
张志
机构
[1] 齐齐哈尔大学
关键词
湿地; 景观多样性; 景观优势度; 景观分离度; 景观均匀度; 景观破碎度; 驱动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59.9 [自然保护区];
学科分类号
090705 ;
摘要
运用3S技术,利用6幅Landsat TM图像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GIS以及Fragstats,分析了扎龙自然保护区1950-2004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扎龙自然保护区呈现出以沼泽地为基质的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等相对为主体的交错景观格局,其余景观类型呈补丁状散布。(2)1950-2004年的54 a中,扎龙自然保护区的草地面积急剧减少,水域、林地、沼泽地、未利用地、住宅用地、耕地面积都呈波动性增加,其中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增加显著。(3)斑块数量变化显著,总的斑块数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其中林地、未利用地、耕地3种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增加明显,水域、沼泽地斑块数量下降显著。(4)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指数值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景观优势度指数值的变化趋势刚好与之相反。表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沼泽地和草地对整个景观的控制力越来越弱。(5)景观分离度和景观破碎度的变化趋势完全一样,都是呈先增后减再缓慢上升的趋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林地和住宅用地的景观分离度和景观破碎度值较大,而沼泽地和草地等自然特性较强的景观类型的分离度和破碎度值较小。(6)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工程建设是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总之,要实现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功能的良性发挥,必须注重景观格局的优化,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6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新疆精河县为例 [J].
张飞 ;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
丁建丽 ;
王伯超 ;
王飞 ;
买买提·沙吾提 .
生态学报, 2009, (03) :1251-1263
[2]   大连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J].
姜玲玲 ;
熊德琪 ;
张新宇 ;
张弘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04) :670-675
[3]   基于RS和GIS扎龙湿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研究 [J].
袁力 ;
赵雨森 ;
龚文峰 ;
范文义 .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03) :49-53
[4]   城市化过程中洛阳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 [J].
张雅梅 ;
毕会涛 ;
田国行 ;
王哲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 (02) :189-192
[5]   基于RS、GIS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研究——以扎龙湿地为例 [J].
袁力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 (12) :25-28
[6]   泥河沟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J].
张博 ;
吴发启 ;
张正华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 (06) :5-8
[7]   基于RS、GIS技术的扎龙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J].
韩敏 ;
孙燕楠 ;
许士国 ;
唐晓亮 .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6) :42-49+131
[8]   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曹宇 ;
欧阳华 ;
肖笃宁 ;
陈高 .
地理研究, 2005, (01) :130-139+164
[9]   扎龙保护区湿地扰动因子及其影响研究 [J].
许林书 ;
姜明 .
地理科学, 2003, (06) :692-698
[10]   扎龙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生境安全保护 [J].
白军红 ;
邓伟 ;
张勇 ;
栾兆擎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3, (03) :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