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RS和RUSLE的林区土壤侵蚀定量研究——以大兴安岭呼中地区为例

被引:34
作者
刘淼
胡远满
徐崇刚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北京
[4] 沈阳
[5] 沈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土壤流失; GIS;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呼中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U SL E是美国农业部 (U SDA)土壤保持局建立的以大量试验数据为基础的经验性方程 ,主要应用于农业区域的土壤侵蚀的监测 ,现已被广泛应用。 RUSL E是 U SL E的改进方程 ,尽管它们的表达式相同 ,但 RUSL E从技术性和确定因子的两方面进行了改进 ,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高的精度。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遥感 (RS)和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RU SL E)为核心 ,根据呼中地区 199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统计资料和实地考察得到地貌、植被、降雨量 ,林业采伐 ,火烧迹地等资料 ,确定方程中各因子 ,并介绍林区各因子确定的方法 ,对大兴安岭呼中地区土壤流失量进行了定量化分析 ,评价该区森林采伐和火烧对土壤流失的影响 ,进行水土流失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呼中地区总水土流失量为 4 2 75 37.5 t/ a,大部分地区小于 3.5 t/ (hm2 · a) ,低于水利部 1984年颁布的允许流失量标准 (2~ 10 t/ hm2 · a) ,总体水土保持良好。但是研究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十分集中 ,主要分布在坡度较陡处和火烧、采伐迹地。在无人类和火烧干扰的情况下坡度对水土流失影响最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壤侵蚀研究 [J].
于书霞 ;
王宁 ;
朱颜明 ;
赵劲松 .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03) :20-23
[2]  
Landscape patter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pattern generation rules-land-use legacies in forestry. Wallin D O, Swanson F J, Marks B.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 1994
[3]  
Predicting rainfall erosionlosses:A guide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 Wishmeier W H,Smith D.D. Agric.Handb . 1978
[4]  
RUSLE revisited status and the future. Renard K G, et 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ews . 1994
[5]  
Comparison of soi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rates using gradiocesium, RUSLE, and buried soil in dolines in East Tennessee. K M Turnage, et al. Environmental Geology . 1997
[6]  
Using a GIS system in mapping risks of nitrate leaching and erosion on the basis of SOIL/SOIL-N and USLE simulations. Preben Olsen,Per RKristensen.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 1998
[7]  
A Guide for Predicting Sheet and Rill Erosionon Forest Land. Dissmeyer G E,Foster G R. Technical Publication SA-TP-11.USDA-Forest Service-State and Private Forestry-Southeastern Area . 1980
[8]  
Integration of GIS with USLE in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Okan fistikoglu, Nilgun B Harmancioglu.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 2002
[9]  
地理信息系统[M]. 科学出版社 , 邬伦等编著, 2001
[10]   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兴安落叶松种群世代结构的研究 [J].
邱扬 ;
李湛东 ;
张玉钧 ;
徐化成 ;
于汝元 .
林业科学, 2003, (03)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