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估算碳储量的差异——以海南岛森林为例

被引:16
作者
张镱锂
张玮
丁明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北京
[5] 西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碳储量差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森林植被; 海南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7 [森林地理学、森林分布];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是碳蓄积研究的依据,然而各种碳蓄积研究所采用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不尽相同。根据1993年海南林业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我们按照USGS土地利用/覆被、LCCS土地覆被和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三种分类系统所定义的类别进行分类并计算了各自的碳储量和碳密度,为碳储量的进一步精确估算和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结果发现,(1)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所对应的总碳储量以及平均碳密度都有了明显的差别。林业调查资料的植被分类、FAO土地覆被分类系统(LCCS)、USGS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以及我国学者常用的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碳蓄积量(TgC)分别是28.98、28.71、21.04和21.04;碳密度(tC/ha)分别是31.24、30.95、22.68和22.68。(2)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和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之间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其碳储量相差7.67~7.94TgC,碳密度则相差8.27~8.56tC/ha;差距在26.47%~37.74%之间。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造成的碳蓄积差异的变化方向是不定的,取决于具体的分类系统和材积—生物量函数。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对于植被划分的不同,导致了材积—生物量回归方程和类别面积的差异是造成碳蓄积和碳密度估算差异的根本原因。目前常用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1990~2000年中国土壤碳氮蓄积量与土地利用变化 [J].
刘纪远 ;
王绍强 ;
陈镜明 ;
刘明亮 ;
庄大方 .
地理学报, 2004, (04) :483-496
[2]   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史军 ;
刘纪远 ;
高志强 ;
崔林丽 .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2) :58-67
[3]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分类系统评述及代码转换 [J].
肖鹏峰 ;
刘顺喜 ;
冯学智 ;
林广发 .
遥感信息, 2003, (04) :54-58
[4]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J].
曲建升 ;
孙成权 ;
张志强 ;
高峰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6) :980-987
[5]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J].
李克让 ;
王绍强 ;
曹明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72-80
[6]   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 [J].
曹军 ;
张镱锂 ;
刘燕华 .
地理研究, 2002, (05) :551-560
[7]   海南岛热带天然林动态变化 [J].
林媚珍 ;
张镱锂 .
地理研究, 2001, (06) :703-712
[8]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J].
方精云 ;
陈安平 .
植物学报, 2001, (09) :967-973
[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欧阳志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1) :13-16
[10]   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J].
耿元波 ;
董云社 ;
孟维奇 .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04) :29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