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长期肥料效率和土壤养分平衡

被引:18
作者
唐旭 [1 ]
陈义 [1 ]
吴春艳 [1 ]
杨生茂 [1 ]
刘玉学 [1 ]
吕豪豪 [1 ]
马义兵 [2 ]
李菊梅 [2 ]
机构
[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大麦; 籽粒产量; 养分供应能力; 肥料效率; 平衡施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3 [大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基于19年田间定位试验,通过测定氮、磷、钾肥不同配施处理下,大麦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各养分含量,研究了大麦生长期土壤和环境养分供应状况、肥料效率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平均每年大麦可从土壤和环境中吸收氮、磷和钾素44.5、10.7和52.5kghm-2;大麦籽粒中氮、磷、钾含量平均为17.3、3.48和4.18gkg1,秸秆中为4.85、0.64和17.50gkg1。所吸收的氮素和磷素分别有75.7%和83.5%被转运至籽粒中,但钾的转运率仅为18.8%。大麦生产单位籽粒所需的氮素和钾素相当,约为吸磷量的5~6倍。每生产1000kg籽粒,需要吸收氮素22.3kg、磷素4.0kg和钾素20.5kg。19年平均氮、磷和钾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9.0%、12.8%和71.8%,累积回收率为75.3%、63.6%和203.2%。在氮磷钾平衡施肥条件下,每年土壤氮素和磷素可盈余18.4kghm-2和6.9kghm-2,但是土壤钾素平均每年亏缺43.8kghm-2;这种基础养分供给处理可维持每年大麦产量2350kghm-2左右。
引用
收藏
页码:665 / 6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红壤性水稻土钾素固定的影响 [J].
廖育林 ;
郑圣先 ;
鲁艳红 ;
杨曾平 ;
聂军 ;
谢坚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1, (01) :70-73+95
[2]   不同栽培方式对大麦叶片性状的影响 [J].
杨金华 ;
程加省 ;
于亚雄 ;
许云祥 .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 (01) :37-40
[3]   不同施钾量对砂质潮土冬小麦产量、钾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J].
王宜伦 ;
苗玉红 ;
谭金芳 ;
韩燕来 ;
汪强 .
土壤通报, 2010, 41 (01) :160-163
[4]   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耐低氮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J].
陈志伟 ;
邹磊 ;
陆瑞菊 ;
王亦菲 ;
何婷 ;
杜志钊 ;
张艳敏 ;
黄剑华 .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 (01) :158-162
[5]   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旱地养分和结构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J].
姜灿烂 ;
何园球 ;
李辉信 ;
李成亮 ;
刘晓利 ;
陈平帮 ;
王艳玲 .
土壤学报, 2009, 46 (06) :1102-1109
[6]   施氮水平对啤酒大麦植株氮素吸收与利用及籽粒蛋白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J].
蔡剑 ;
姜东 ;
戴廷波 ;
曹卫星 .
作物学报, 2009, 35 (11) :2116-2121
[7]   氮磷肥用量与配比对大麦籽粒植酸含量的影响 [J].
毛盈 ;
陈鑫 ;
裘波音 ;
邬飞波 ;
张国平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9, 35 (03) :285-291
[8]   不同类型生态区稻-稻种植制度中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研究 [J].
廖育林 ;
郑圣先 ;
聂军 ;
戴平安 .
土壤通报, 2008, (03) :612-618
[9]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中国粮食安全 [J].
王激清 ;
马文奇 ;
江荣风 ;
张福锁 .
资源科学, 2008, (03) :415-422
[10]   农业生产中的氮肥施用现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J].
孙志梅 ;
武志杰 ;
陈利军 ;
刘永刚 .
土壤通报, 2006, (04) :782-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