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期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格局与流场特征

被引:41
作者
赵媛
郝丽莎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石油资源流动; 空间格局; 流场特征; 流动轨迹形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2 [];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本研究以“1999年分省能源平衡表”及石油资源贸易与转运资料为基础,首先将全国26个石油流动省份划分为基本自给型、半自给型、净支出型和净补给型四种石油资源流动平衡类型及输流中心、汇流中心和交流中心三大流动职能类型,分析得出中国石油资源流动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集中输流和分散汇流的特征,其中源地系统的空间形态为直角三角形,汇地系统为直角梯形,源—汇复合系统则为钝角三角形。其次依据资源位势梯度力将中国石油流动划分为北部、西北、华东和华南四大流场。北部流场的石油流动轨迹在东北区呈现树状网络结构、在华北区为单枝二叉树结构,西北流场的流动轨迹形态为“X”形结构,华东流场为多中心“Ⅲ”字形结构,华南流场则为“Y”形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753 / 76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资源流动机制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 [J].
李群 ;
赵嵩正 .
财贸经济, 2005, (06) :61-65
[2]   试论我国物流经济的空间组织模式 [J].
王成金 .
经济地理, 2005, (03) :366-368
[3]   从静态的断面分析到动态的过程评价——兼论资源流动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J].
成升魁 ;
闵庆文 ;
闫丽珍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3) :407-414
[4]   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 [J].
章锦河 ;
张捷 ;
李娜 ;
梁琳 ;
刘泽华 .
地理研究, 2005, (02) :293-303
[5]   区域物流交通网络及空间竞争格局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J].
谢五届 ;
曹有挥 ;
焦华富 .
物流技术, 2005, (03) :92-95
[6]   我国石油供求现状、问题及改善对策 [J].
李亚芬 .
国际金融研究, 2005, (03) :65-70
[7]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 [J].
丁金宏 ;
刘振宇 ;
程丹明 ;
刘瑾 ;
邹建平 .
地理学报, 2005, (01) :106-114
[8]   中国大陆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J].
刘承良 .
经济地理, 2004, (06) :826-829+868
[9]   加快大型原油泊位建设打造长江中下游原油运输新格局 [J].
姜阳 .
中国港口, 2004, (03) :21-22
[10]   关于中国石化油气管道发展的思考 [J].
钱建华 .
油气储运, 2003, (09) :18-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