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街头发言者” 美国网络言论自由二十年

被引:42
作者
左亦鲁
机构
[1] 耶鲁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言论自由; “街头发言者”模式; 互联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D911 []; D971.2 [];
学科分类号
03 ; 0301 ;
摘要
本文聚焦于美国学界如何在网络时代重新思考言论自由。在前网络时代,言论自由是建立在"街头发言者"模式之上的。这既是一种思考模型和框架,又是一种关于历史的叙事。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政治言论居于言论自由思考和保护的中心;②"媒介"这一因素没有进入言论自由思考;③对言论自由的想象基于"个人vs.政府"的二元对立。网络时代则对以上三方面发起挑战。首先,发言者已从"街头"转移到互联网。作为"媒介"和"基础设施",互联网的影响日益突显;其次,传统的"政治中心主义"开始动摇;最后,"个人一企业一政府"三角关系开始取代"个人vs.政府"二元对立,成为言论自由互动和博弈的新形态。面对网络时代言论自由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技术化,告别"街头发言者"是重新释放"言论自由想象力"的第一步。
引用
收藏
页码:417 / 437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基于媒介”模式——大众传播时代的美国言论自由[J]. 左亦鲁.北大法律评论. 2012(02)
[2]  
无处可藏[M]. 中信出版社 , 格林沃尔德, 2014
[3]  
沸腾十五年[M]. 中信出版社 , 林军, 2009
[4]  
言论自由的反讽[M]. 新星出版社 , (美)欧文·M.费斯(OwenM.Fiss)著, 2005
[5]  
思想的未来[M]. 中信出版社 , (美)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Lessig)著, 2004
[6]  
代码[M]. 中信出版社 , (美)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Lessig)著, 2004
[7]  
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M]. 贵州人民出版社 , (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AlexanderMeiklejohn)著, 2003
[8]  
自由论[M]. 译林出版社 , (英)以赛亚·伯林(IsaiahBerlin)著, 2003
[9]  
INTRODUCTION: REFLECTIONS ON THE FIRST AMENDMENT AND THE INFORMATION ECONOMY[J] . Harvard Law Review . 2014 (8)
[10]  
The Freedom of Imagination: Copyright's Constitutionality[J] . The Yale Law Journal .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