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去罪论——兼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第一条

被引:49
作者
刘新民 [1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
[2]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统计学院
关键词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去罪化; 评论;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12.03.028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第1条对《刑法》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定并未能解决长期以来社会对该罪"口袋罪"的诟病。该《解释》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四要件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泛化的"公众存款"不当地压缩了为公司法、合同法等基本法律所保护的投融资活动;二是不特定对象与公开宣传并不能清晰地界定吸收公众存款的非法性;三是它无视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活动同银行吸储(放贷)一样均属于合法的吸收社会资金活动,且不当地强制要求前者须经过政府部门的事先批准。基于此,并结合我国现行有效的民商事基本法律之规定,应该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进行去罪化处理,回归其应有的合法本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3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商业银行的定义 [J].
彭冰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1) :114-123
[2]   对孙大午“非法集资”案的刑法学思考——兼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 [J].
周泽 .
中国律师, 2003, (11) :77-78
[3]  
刑法格言的展开[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著, 1999
[4]  
史记[M]. 中华书局 , (汉)司马迁, 1959
[5]   THE REGULATION OF BANKS AND BANK-HOLDING COMPANIES [J].
FISCHEL, DR ;
ROSENFIELD, AM ;
STILLMAN, RS .
VIRGINIA LAW REVIEW, 1987, 73 (02) :30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