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对太湖底泥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和机理分析

被引:9
作者
黎丽雯 [1 ,2 ]
潘纲 [2 ]
李梁 [2 ]
李宏 [2 ]
施文卿 [2 ]
张洪刚 [2 ]
朱广伟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沉降蓝藻; 碳源; 反硝化; 脱氮; 挥发性脂肪酸; 太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703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摘要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因自然或人工沉降的太湖蓝藻在厌氧条件下作为碳源对底泥微生物反硝化脱氮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底泥总氮、化合态氮素、挥发性脂肪酸(VFAs)、COD、电位和pH等指标的监测,发现藻体中大量的生物可降解碳素在厌氧消解后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一些可供反硝化菌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2×藻组VFAs含量可达2232.96μl/L,1×藻组可达1263.36μl/L,最高可达42.1%,为对照组(无添加蓝藻)的2.43倍,从而促进了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还原成N2和N2O的过程,提高氮素的去除率.但底泥中沉降蓝藻需要一定的降解时间,前4天添加冷冻干蓝藻粉的处理组COD降解率较低,电位处于正值,体系中产生硝态氮,随后COD持续降低,添加2×藻组COD最大去除率为42.08%,1×藻组为32.93%,对照组仅为14.46%,表明藻细胞中的碳素已开始被利用.本研究表明沉降蓝藻细胞能够为底泥中的反硝化过程提供可利用碳源,并深入揭示了沉降蓝藻作为碳源促进底泥反硝化过程的机理和对底泥中C、N的影响,为在湖泊治理中降低氮素的内源污染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28 / 63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铜绿微囊藻荧光对HgCl2生物毒性响应规律的研究 [J].
崔建升 ;
齐彩亚 ;
刘小静 .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24) :12148-12150
[2]   补充碳源提取液对人工湿地脱氮作用的影响 [J].
丁怡 ;
宋新山 ;
严登华 .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07) :1646-1652
[3]   高温高压间歇灭菌对中国典型土壤性质的影响 [J].
张辉 ;
张佳宝 ;
赵炳梓 ;
张丛志 ;
张永春 .
土壤学报, 2011, 48 (03) :540-548
[4]   碱性条件促进太湖蓝藻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 [J].
李玉祥 ;
刘和 ;
堵国成 ;
陈坚 .
环境工程学报, 2010, 4 (01) :209-213
[5]   HgCl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J].
牟文 ;
熊丽 ;
胡芹芹 ;
周巧巧 ;
杨雪 ;
张灿 ;
刘德立 .
生态毒理学报, 2009, (06) :854-859
[6]   蓝藻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J].
丁艳华 .
江苏环境科技, 2008, (S1) :147-149
[7]   蓝藻死亡分解过程中胶体态磷、氮、有机碳的释放 [J].
孙小静 ;
秦伯强 ;
朱广伟 .
中国环境科学 , 2007, (03) :341-345
[8]   施肥及种植作物对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生态的修复 [J].
李梅 ;
侯彦林 ;
皮广洁 .
生态环境, 2004, (04) :560-564
[9]   真空冷冻干燥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J].
李华 ;
骆艳娥 ;
刘延琳 .
微生物学通报, 2002, (03) :78-82
[10]  
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水气界面挥发性有机物变化特征[D]. 逯亚峰.云南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