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与经济绩效:一个分类比较研究

被引:44
作者
乔晓楠 [1 ,2 ]
杨成林 [3 ]
机构
[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2] 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3]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去工业化; 产业高级化; 比较研究;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3.06.001
中图分类号
F113 [世界经济问题];
学科分类号
020206 ; 030206 ; 1407 ; 020202 ;
摘要
去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其工业部门就业占比与产值占比持续下降的现象。本文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内部结构与产业升级的效率性等维度,通过跨国比较,将去工业化区分为"彻底的去工业化"、"适度的去工业化"与"早熟的去工业化"。研究发现:"彻底的去工业化"是产业资本为了避免利润率下滑全面转向金融资本的产物,其导致的持续性贸易逆差将引发金融危机或主权债务危机。"早熟的去工业化"则由承接了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之前没有形成工业技术优势而导致,被迫停滞的工业化使其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适度的去工业化"是利用工业生产的迂回性,凭借技术创新形成的壁垒,逐步退出竞争性的消费品工业,转而垄断资本品工业的一种表现,有助于突破低工资与出口依赖的怪圈。由此可见,去工业化不等同于产业高级化,不同类型的去工业化还存在"好"与"坏"的差异。只有好的去工业化才有利于构筑竞争优势,推动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中国应该继续坚持工业化,推进消费品工业向资本品工业的升级,在去工业化的问题上避免"早熟",保持"适度"。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美国“财政悬崖”的形成机制与经济弱复苏 [J].
姜华东 ;
乔晓楠 .
亚太经济, 2013, (01) :17-22
[2]   美国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启示——反思配第-克拉克定律 [J].
乔晓楠 ;
张欣 .
高校理论战线, 2012, (12) :32-42
[3]   发达国家非工业化进程举证:一个文献述评 [J].
杨成林 ;
乔晓楠 .
改革, 2012, (09) :105-113
[4]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验与对策——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J].
乔晓楠 ;
王鹏程 ;
王家远 .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2, 3 (03) :168-184
[5]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J].
干春晖 ;
郑若谷 ;
余典范 .
经济研究, 2011, 46 (05) :4-16+31
[6]   当前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停滞趋势 [J].
陈弘 .
国外理论动态, 2009, (07) :8-16
[7]  
繁荣与泡沫[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美)罗伯特·布伦纳(RobertBrenner)著, 2003
[8]  
Explaining Deindustrialization: How Affluence,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Globalization Diminish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J] . Christopher Kollmeyer.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2009 (6)
[9]  
Does Manufacturing Matter?[J] . Adam Hersh,Christian Weller.Challenge . 2003 (2)
[10]   Growth, Trade,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J].
Robert Rowthorn ;
Ramana Ramaswamy .
IMF Staff Papers, 1999, 46 (1) :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