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融媒体”:历史的视角

被引:64
作者
黄旦 [1 ,2 ]
机构
[1]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2]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融媒体; 转型; 媒介史;
D O I
10.16057/j.cnki.31-1171/g2.2019.03.008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我国的融媒体及其生产,是在推动传统媒体转型的思想指导下而展开。就媒介史看,新媒介的崛起和旧媒介的变革,并不是依照转型的轨迹,而是不同媒介自成一型,从而导入到一个新旧媒体共存的张力格局。转型还可能带来另一个误区,即以传统媒体的标准和规则来衡量融媒体及其作品,从而把融媒体仅仅视为一种新的手段或者形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利于融媒体充分彰显自己的独一无二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On the nature of technologies: knowledge; procedures; artifacts and production inputs.[J].Giovanni Dosi;Marco Grazzi.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 1
[2]  
人类沟通的起源.[M].迈克尔·托马塞洛.商务印书馆.2018,
[3]  
启迪.[M].(德) 阿伦特 (Arendt;H.) ; 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4]  
时代精神.[M].(法) 莫兰;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娱乐至死.[M].(美) 波兹曼;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M].(美) 爱森斯坦;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  
技术垄断.[M].(美) 波斯曼;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M].(荷) 穆尔 (Mul;J.) ;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  
传播的偏向.[M].(加)哈罗德·伊尼斯(HaroldInnis)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  
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德]阿诺德·盖伦(ArnoldGehlen)著;何兆武;何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